Page 128 - Demo
P. 128
126 客家政策 20年藍皮書
引領前行的客家力
客家研究 主體性
「我們都是客家人」的族群 認同意識,奠基在客家研究 之上。
客家研究對客家族群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歷史 上,客家族群之所以能夠發展出「我們都是客家 人」的族群意識,客家學奠基者羅香林於民國 22 年所出版的《客家研究導論》一書,扮演著舉足輕 重的角色。在臺灣解嚴後,社會學者徐正光於 80 年所編輯出版的《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 會與文化》一書,也啟蒙了客家人的族群意識,讓 客家認同成為很多客家人心靈深處的重要因子。
然而,不僅是客家研究對客家認同的形成有著相 當的影響力,一旦客家意識更為強固之後,也影響 到客家研究的產出和深化。90 年客委會成立後, 促成了三個客家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 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以及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研究學院的創建,讓客家研究制度化。另一方 面,我們也看到在客家研究制度化後,相關研究成 果在數量上大幅躍進。
以臺灣各大學校院所完成的碩博士論文為例,在 90 年之後的二十年間,一共完成了 1 1 989 篇客家 相關論文,平均每年寫出將近 100 篇論文。反觀從
二戰後到 2000 年的五十多年期間,客家相關學位 論文的總數卻只有 83 篇,平均每年 2 2 篇不到。簡 言之,由於客家意識的大幅提升,客家研究顯然呈 現出百花爭鳴的豐饒景象。但要衡量所謂的「學術 力」,重點並不只是上述論文數量的多寡,更應探 討這些學術成果所隱含的實質內涵,特別是這些作 品在促成「客家族群主體性」上的貢獻。以下三個 指標或可檢視客家研究主體性之一斑。
指標一、探討這些研究成果是否具備「客家觀 點」的詮釋視角?而所謂的「客家觀點」為何?其 意涵及概念發展,亦值得探究與闡發。
指標二、檢視這些學術作品是否能夠拓展「臺灣 多元文化主義」的論述深度?客家主體性的建立與 多元文化主義互為表裡,也互為因果,因此客家研 究除了要具備客家觀點的主體性外,也應關照到臺 灣多元文化主義的發展。
指標三、綜觀這些學術研究是否能夠彰顯「臺 灣研究」在國際上的特殊性?亦即檢視客家研究是 否從自身的學術主體性,拓展到臺灣社會的文化多 元性,再躍登國際論壇彰顯臺灣客家研究的特殊性 性?由此達成客家學術研究自內向外、由外反饋的 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