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鳴響雜誌
P. 22

李憶含老師

 李憶含在創作奠基時期,也就是他全部的求學階段,學習打他的專業基礎。再來是自
 然探秘,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貝殼,颱風來臨前的風雲變化對他而言都能激發內心深處的悸
 動,李憶含認為宇宙跟內在的心靈是可以呼應的,所以對藝術家來說只要沒有雜音的話,
 下雨也是很美,尤其是颱風天裡面的氣場變化,換個方式說,對佛教而言,心靈了就法空
 了,外在的干擾就消失掉,那是因為心的能量夠強、夠靈活,故從李憶含眼中看出去,只
 要不受干擾,一切事務都能夠是非常美好的。李憶含認為藝術家體驗、並受盡了苦,另一
 個是觀察者要站在雲端來看自己,去感同身受那些苦頭、並了解那是宇宙的必然,故畫家
 有兩個角度就是親自體驗,要能觀察並做紀錄,也就是說感同身受後才能現身說法、並有
 感而發,藝術家最優質的就是要感性、爛漫,要能夠抒情、能夠表現,因此要寫一百萬字
 的論文就是理性的事情,對於中華文化的振興李憶含為做出一點貢獻才會花那麼多時間把
 百萬論文寫出來,原本他的碩士論文寫了三十萬字,之後七年又多了七十萬字而變成百萬
 字論文,一切只為了他心中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李憶含說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只知耕耘,
 但是不知道怎麼收穫,聽起來似乎不聰明,卻是最適合他的,因為他從來不會想要怎麼把
 畫作換成物質。

 李憶含在研究所就讀的期間轉換成對人文觀摩,博士時期則強調在探討心靈的根本、
 也就是心靈的底座,博士後開始將本質還原,將學到的一切融會貫通而成為自己自由我在,
 只要有感覺就能用自己的筆墨來完成自己的面目,這跟佛教的修行有點類似,每個階段的                                        李 憶 含 老師
                                                                                水墨畫作
 感同身受、對外界的認知理解會影響感知,所以在大學時期李憶含選擇水墨畫來呈現自己
 的心靈,變成一個表達他心靈層面的媒介。



                而我們在水墨畫的正名,即從「國畫」                    中,任何人都是平凡人沒錯,但是要能有
           這個略有民俗意識的名稱,轉變成用作畫媒                       一點自我堅持或是職責,因為沒有辦法發
           介來命名而成「水墨畫」,不過這也變成少                       揮自己的職責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意義,人
           了一種「精神性」,李憶含有感而發的說,                       人都說平等平等,其實李憶含說他就看不
           現在水墨畫越來越差就是因為任何人都可以                       起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好比美國議員說
           使用,而忽略了水墨畫原本在文化的承載,                       西方的民主其實是退化、不值得繼承的,
           歷史使命跟哲理的辯證都不被在意,就像以                       但是外來人卻很欣賞這種假民主假自由,
           前師範大學是為了培育師資,但後來每間                        如果美國有那麼好的話,美國的歷任總統
           大學都能教授培育師資課程,故師範大學等                       怎麼都是這種的霸氣的應對?所以說政治
           於武功被廢,這就是時代形塑出來的一種情                       是高明的騙術,所見皆為虛假、都是不值
           境氛圍,水墨的消亡跟師大的沒落有異曲同                       得的,要追求的是真實,故欲要追求所謂
           工之妙,所以堅持理想的人要保持心態跟大                       的自由平等博愛,便要回歸到自我本性,
 李憶含老師出席活動照  家一樣,不要有使命跟承擔的概念包含在心                     才會得到實質的東西。

 3
                                                                                     4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