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4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1344
( 三)好友祝词 1317
廖泉文:乡情、 校情、 友情———我所认识的苏教授
初识苏教授,是1991年5月份的一天,我到厦门大学担任企业管理系系主任的第二年春天。
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到厦门大学简朴的专家楼接苏教授,苏教授是专程从上海到厦门大学来主持
企管系硕士点建点后的第一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 我陪着苏教授走在通往厦大经济楼的泥泞小
道上(现在这条小道已不复存在,代之更加宽阔的大道了),苏教授的亲切、谦逊,对晚辈的关心、提
携,第一次交谈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那以后,作为晚辈的我,与苏教授及苏教授一家的友
情持续至今,而我亲身体验到的苏教授浓浓的乡情、校情、友情令我感动不已,并成为我终生景仰,
学习的榜样。
苏教授最重乡情。 苏教授出生在泉州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里,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关心着家
乡的建设和发展,关心着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对泉州的仰恩大学、黎明大学,从前期的策划、规
划、院系学科的设置,到师资的引进和培养等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苏教授带着他的博士、硕士,多
次奔走在崎岖的山路,帮助和扶持这所由华侨兴办的仰恩大学,并且多年来担任名誉校长以帮助学
校招揽人才。 同时苏教授对地处泉州的华侨大学也倍加关心,对华侨大学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苏教授对家乡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古城保护等既献策献
计、又身体力行,深受家乡人们的热爱,他是在外工作的泉州籍人士智力支乡的典范。
苏教授最重校情。 苏教授于50 年代初期毕业于厦门大学企管系,就教于中国最著名的学
府———复旦大学,他为复旦大学所作的杰出贡献举世皆知,但较少有人注意到他对母校厦门大学的
关心、支持和爱护,为厦门大学,特别是为厦门大学企管系的成长和发展倾尽心力,并终于结出了丰
硕的果实。 继1991年苏教授亲自担任主席主持企业管理系的硕士论文答辩以来,他曾不辞辛苦,
几十次的主持了企管系、经济系、财经系等多达几十场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审阅了上百
篇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帮助母校培养了几百位博士和硕士,为母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
为母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师资培养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一级学科博士
点的获审通过,凝聚了苏教授许许多多的辛劳和心血。 苏教授是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成立以来最
杰出的教授,也是回馈母校、关心母校最多的教授,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以苏教授为荣,同时永远地
感激爱戴苏教授。
苏教授最重友情。 90年代初,我初任系主任,在学术界寂寂无闻,1991年我完成我国第一部本
土化专著《人力资源管理》时,苏教授百忙中为这本书作序,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 他
在序中说“(本书)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学科体系和鲜明观点”,指出了该书具有理论性、启发性、实
用性、可读性、真实性等五个特点。 2003年7月,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以更具前沿和系统的理论与
实践出版了《人力资源管理》,并被列入国家教育部“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同时被业界评价为“权威、
原创、实用”,这与第一本本土化教材的成功紧密相关,因此也与苏教授的支持紧密相关。 我个人在
人力资源领域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应该归功于苏教授长期的支持和鼓励,归功于他对晚辈的提携
和帮助。 我及所有得到苏教授支持和帮助的晚辈永远感激尊敬苏教授。
苏教授作为管理学一代宗师,不仅创立了东方管理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各
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而且对家人、朋友、母校、家乡都充满了真挚的情谊,对家乡、母校更是作出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