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tmp
P. 45
有第六感覺的,冥冥之中,我感到不知哪一 輪、滬東中華造船廠建造了“安源”號萬噸
天會出現在浦東某個地方,後來事實驗證了 輪。我用心關注高橋熱電廠建設整個過程。
早先的心理暗示。 剛開始我搞不懂,明明看到建成的高大建築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高校停止招生,高 體,怎麼過兩天就像變魔術似的消失了呢?
中畢業即走向社會。被直接安排到浦東,在
一個宣傳部門工作,喜歡舞文弄墨的我,心
裡美滋滋的。特别是人生第一個驛站竟然又
是浦東,實現了少年時在浦東大道萌生的願
望,圓了浦東夢。
此後,浦東成了我逐步成長之地,理想
放飛之地,也是圓夢之地。在這裡成家立業,
添了一對龍鳯胎,並都上了大學。
在浦東工作期間,我得到了兩位才高八
斗的好先生指點,受益匪淺。一位是李先生,
一位龐先生,都是寫文章的高手。他們分析
判斷事物的能力、駕馭文字的能力都是令同
行們難以望其項背的。和兩位先生搭檔,送 上海船廠
出的稿件,無論是報社用,還是上級機關用,
很少有改動。後來,龐先生去《杭州日報》
當總編,就是他把魯冠球鄕村企業改革經驗
由浙江推向了全國。
在浦東工作期間,我還結識了亦師亦友、
復旦大學教授王熙梅,《孽債》、《圍城》
導演黄蜀芹及許多先生,並一起在解放日報
文藝部幫忙寫文章。在海邊小農場,我還學
會了插秧種地。最大的收獲是,為被動員回
鄕下的母親蓋了3間房。如果不來浦東,我的
人生軌跡將會是另一個版本。
回頭看,能到浦東工作,能為浦東發展
出份力,能經常看到那塊陸家嘴灘塗,就心 滬東中華造船廠
满意足了,因為那裡有我走過的小腳印。少 後來才明白熱電廠是採用沉井式施工法,高
年時構思“藍圖”中的浦東高樓大厦是超越 大的建築都跑到地底下去了。同時我也分享
24層樓,現在想想那時太幼稚了。如今陸家 了“向陽”號科考船基地建成的喜悦,我的
嘴的上海中心大厦已經長到125層了,比我想 同事也調去那裡工作了。
象的更精彩,令人欣慰!
上世纪80年代,我離開浦東回到了浦西,
我在浦東工作了10年。這10年,國家建 還是在宣傳部門。其間,隔三差五時常回浦
設因“十年文革”受到一定影響,但没停步, 東看看老領導、老同事。此時浦東隨着改革
也有亮點,浦東也不例外。我親眼目睹上海 開放,逐漸變美了。陸家嘴、洋涇、塘橋一
船廠在3000噸船台上建造了“風雷”號萬噸 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年的低矮的民居不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