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4 - 葉周
P. 274
274│伸展的文學地圖│
面,經歷將近五百年歷史滄桑,一平方大小的石板龜裂了,折斷
了,邊邊角角融化在百年的泥塵中。如同羅中立的油畫《父親》
中見過的那位皮膚布滿皺紋的老人,眼睛那麼慈祥地看著你,刻
滿鄒紋的肌膚卻帶給你深深的視覺震撼!尤其是橋面上赫然刻印
著兩道深深的車轍,那是皇帝南巡的車隊留下的?還是軍旅輜重
在石板上碾壓出的刻痕?有什麼比石板更堅硬,卻有更堅硬的車
輪使石板深凹下去。經歷了幾個世紀,可是世紀的風雨卻抹不平
橋面上的深深刻痕。
據史記載:石橋始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橋身長69公
尺,橋面寬9.6公尺。2012年,單橋被世界紀錄協會認定為世界
上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單橋位於獻縣,在明代時那裡是南北
交通要道上的驛站,既是戰時屯兵駐紮之地,也是帝王出巡的
必經之路,又是仕宦官僚交糧納貢的要道。封建時代皇帝出巡
所走的大道稱為御路,修建御路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滹沱河
不客氣地橫亙在御路必經之路上,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修橋勢在
必行。
可是這樣一座重要的橋,最初的修建,經費並不來自官方,
而是民間人士募集的善款,積少成多。建橋的功德碑上記載:
「臨河三角人冉公聘捐銀三拾兩,置買瓦罐一萬個,布施於本橋
附近鄉村善人。時各家欣領罐壹個,每月積盆頭米壹罐,外鹽菜
錢壹文,果聚少成多,於橋工大補。冉公乃善人之領袖,實第一
之功德,故勒碑以永誌。」原來善款透過各家捐米,然後把存的
米拿去換錢,透過這樣籌集經費。
為了修橋,石橋會在山西太行山買下一個山頭,在當地僱傭
石匠開山取石,按照設計師劉尚用的設計加工石料。大量的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