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No.16 關照季刊 May 2023
P. 26
May.2023
「悲傷反應」,包括哭泣、恐懼、痛苦、抑鬱、憤怒、悲
傷、懷疑、否定、震驚、暴力、幽默、救援、撤離、混亂、空虛、
無助、遺憾、解脫等。( 曾煥棠,2015c)。
依據 Worden 所提出悲傷輔導的任務論中,第一個悲傷的
任務就是「承認失落發生的事實:逝者已逝且不能再復生」。
(Worden J. William, 1995) 而一場葬禮 / 告別式,能協助生者 /
遺親開始克服及正視死亡事件後,在個人、家庭、社會及靈性
的瓦解經歷。第二個任務是「經驗悲傷的痛苦:接納哀痛的沮
喪」,在此階段,禮儀師與家屬的互動中,可能會發現家屬不
斷出現否認、憤怒、沮喪、哀傷等複雜的情緒表現,因此需引
導家屬接納失落,並在第三階段「適應逝者的不在的新環境」
中完成整個喪葬儀式,讓逝者的離去不再嚴重影響遺親 / 生者
的基本生活,並達到最終階段的「將活力重新投注在生活中」。
林德門 (Lindemann E.,1944) 是最早開始系統化的檢視「正
常悲傷之反應」的人之一,在觀察了 101 個新近喪親者後,發
現了「正常或急發性悲傷的病徵」:1. 某種形式的身心症狀或
生理不適;2. 逝者影像縈繞腦海揮之不去;3. 對逝者或死亡情
境感到愧疚;4. 敵意反應;5. 失去遭遇失落前的生活功能。通
常處理急性悲傷的第一個階段 註2 ,是以安全與安定為前提,所
以穩定是處理急性悲傷的王道,那是減少記憶回閃,處理人格
解體障礙與解離狀態,降低焦慮與增進掌控及自主的最主要方
法。加上 Horowitz(1993) 所說,喪親不久就發生的困難悲傷行
為是之後身心健康產生問題的警示,但麻木、疏離,以及無法
接受死亡,都是正常哀悼的一般經驗,隨著時間過去會自然消
失,不需要處置,建議要等到一年忌日過後才評估是否有困難
的悲傷。
22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