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September 20 2021 Fabian Collec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Art Bonhams NYC
P. 135

國際交流


                           隨著二十世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藝術家由此得以更多地接觸到海外藝
                           術作品。二十世紀初,更有一部分書畫家在政府資助下,有機會到日本、歐洲遊
                           學。他們回國之後,將新的技法、材料、創作方法傳授給下一代藝術學生。而那
                           些沒有踏出國門的藝術家們,則受益於印刷技術的進步,在國內也能通過書本了
                           解到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和作品。當他們的眼界不再局限於傳統中國書畫之時,很
                           多人開始模仿西方創作,實驗中西結合,以求藝術創新。

                           晚清民國,隨著社會變革的發生,許多藝術家也希望能夠突破傳統中國書畫格
                           局,很多畫家出國深造,探索新的藝術風格。費立哲神父收藏的書畫作品中,就
                           包括一批尋求革新的藝術家們。如7號拍品《行書七言聯》的作者李叔同(1880-
                           1942)。在出家之前,李叔同於1905年東渡日本,學習西方美術和戲劇表演。兩
                           年後,嶺南畫家高奇峰(1889-1933)隨其兄高劍父,同赴東京留學 (拍品編
                           號46,《松鷹圖》)。丁衍庸(1902-1978)為“二高一陳”之後的廣東畫家,他也
                           曾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畫科(拍品編號47,《鳥》)。同樣來自廣東的林風眠
                           (1900-1991),在巴黎、柏林留學六載,於1926年返回中國(拍品編號62,《嘉
                           陵江上》)。徐悲鴻(1895-1953)則多次出國:1917年前往日本,1919年留學巴
                           黎,1921年再赴柏林(拍品編號61,《馬》)。


                           儘管藝術家們紛紛踏出國門,但是作為個體,每個人的經歷與興趣卻又各自不
                           同。例如徐悲鴻更多地受到歐洲古典主義影響,而林風眠則對當下正在發生的現
                           代藝術更感興趣。石魯(1919-1982)雖然沒有接受西方學院派教育,但是他在
                           1955-1956年期間遊歷了印度、埃及等國,此間所見所聞對藝術家之後的創作產
                           生了深遠影響,如《雜畫》冊頁(拍品編號63)所示。所有這些藝術家在國外停
                           留的經歷都為他們之後回國的創作提供了無限的靈感。

                           國際藝術交流是雙向的。在此拍賣中另有一幅荷蘭畫家Johanne Wilhelm van
                           der Heide (1878-1956) 所作的荷蘭風景畫(拍品編號60,《特健藥》)。依據題
                           跋內容,此幅以手卷形式繪製的水粉作品應是贈予清朝官員端方出訪歐美時的
                           一件外交禮物。受端方之囑,李瑞清、袁克文等分別題跋,並由王瓘題寫引首,
                           最終將荷蘭風車與中國書法一同鎖定於中國傳統卷軸之上。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