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Christies Alsdorf Collection Part 1 Sept 24 2020 NYC
P. 116

崇聖御寶  - 詹姆斯及瑪麗蓮 ·阿爾斯多夫珍藏














            釉面鐫刻乾隆丙午(即公元1786年) 御製詩,詳情可參閱蘇玫               出,這很可能是窯燒時爐溫略高之故。郎窯紅器物口沿有一
            瑰所著《Imperial Taste: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道漸變白色燈草邊,整體而言,這一現象也比清代其他銅紅
            David Foundation》頁34-5編號11 (倫敦及洛杉磯:1989)。    釉瓷器更為明顯。北京故宮名作《胤禛美人圖》系列中,一
            有意思的是,此例根據釉色、開片情況及金屬鑲口來斷代的                   者繪一意態嫺雅的仕女手持銅紅釉瓷盃,器身上半部也有這
            汝窯盌,似亦見諸於前述大維德珍藏1728年雍正《古玩圖》                 種特有的漸變白邊,圖見前述著作《盛世華章》頁258編號
            ,由此看來,該盌很可能源自乾隆之父雍正的收藏。                      173右下圖。

            乾隆皇帝醉心於形形色色的古玩,這影響了包括陶瓷在內各                   除了深紅釉,康熙朝還研發了清代最引人入勝、備受青睞
            類宮廷藝術品的設計,對其形制與紋飾均深有啟發。乾隆                    的釉料之一,此即英文名曰「桃花紅」(peach-bloom) 的銅
            曾仿傚北宋徽宗 (公元1100至1126年),下旨為其珍藏編纂圖             釉,中文有「蘋果紅」、「豇豆紅」和「美人醉」等諸多美
            錄,《石渠寶笈》、《秘殿珠林》、《天祿琳瑯》及《西清                   譽。豇豆紅釉僅用於一批器型較小之作,其數量不多,而且
            古鑑》等應運而生。至於1749年成書的《西清寶鑑》,其內                 俱屬文房用品。傳統而言,此類作品合稱「八大碼」,包括
            容如同仿古青銅瓷器的形制大全。像《陶瓷譜冊》(刊行於乾                  四件秀雅的瓷瓶、三水盂 (又名「太白尊」或「雞罩尊」) 和
            隆末年) 一類的手繪圖冊,亦收錄了十八世紀御藏宋瓷的精                  一個印泥盒。阿爾斯多夫伉儷珍藏不僅囊括了一例康熙豇豆
            準彩圖和說明。由此可見,宋代和明初的陶瓷作品,確實啟                   紅釉太白尊,還有一件珍罕的康熙白釉太白尊。實際上,康
            發了十七世紀末及十八世紀的釉料與形制,而青銅時代金屬                   熙豇豆紅釉水盂的器型共有四式,所以合計九件,而非八
            器,亦是若干陶瓷器型的師法對象,阿爾斯多夫伉儷珍藏的                   件,詳情可參閱艾爾斯 (John Ayers) 所撰<The Peachbloom
            十八世紀單色釉瓷器正是箇中佳作。                             Wares of the Kangxi Period (1662-1722)>,載於《東方陶瓷
                                                         學會會刊》1999-2000年刊號64頁31-50。推敲之下,這個數
            康雍乾三朝,朝廷曾派多名才華洋溢的官員赴景德鎮專任其                   字或別具深意,因「八」雖是傳統的吉祥之數,但「九」卻
            事,對官窯發展大有裨益。1680年,工部虞衡郎中臧應選奉
                                                         是帝王之徵;另有學者指出,燒造這批豇豆紅釉器的目的,
            詔重組官窯,並於1682或1683年前後擔當窯監,直至1688年
                                                         是供康熙賞賜功臣愛卿之用。此外,曾有學者根據豇豆紅釉
            卸任為止,期間督製了一批品相一流的景德鎮御瓷。在清代
                                                         器年款的筆法,將之斷代為康熙早期 (1678至1688年) 的製
            官窯的早期窯監之中,有數人常與任內的景德鎮單色釉瓷器                   品; 但觀乎其釉料之精與形制之美,加上V&A館藏中發現了
            相提並論。1705至1712年間,兼任江西巡撫及景德鎮窯監的
                                                         一款署雍正年款 (1723至1735年) 的經典豇豆紅釉瓶 (施釉下
            郎廷極 (1663至1715年) 便是其中之一。他任內監燒的多種單
                                                         銅紅釉,詳見艾爾斯前述著作頁41圖17),所以也有人視之為
            色釉器物,皆被冠以「郎窯」之譽。「郎窯」一名最常用於
                                                         康熙後期的作品。
            形容嬌艷的銅紅釉瓷器,施銅綠釉者間或也有「郎窯綠」之
            說,而名氣相仿的薄胎白釉器亦然。早於十五世紀初,已燒                   豇豆紅釉之美堪稱一絕,但工藝難度極大,故自二十世紀中
            造出施銅紅釉的「鮮紅」瓷器,惟其工藝在明代下半葉似已                   葉以來,一直是科研項目的焦點所在。無論是其柔美的粉紅
            失傳,直到康熙年間始再次亮相。時至十七世紀末葉,銅紅                   主調,或是其間或多或少夾雜的綠色苔點,俱以銅來呈色。
            釉瓷器的燒造已漸入佳境,但據文獻記載,於十八世紀郎廷                   銅經還原焰窰燒後呈紅,再氧化則呈綠。所以,此釉除了施
            極生前,他最為人樂道的仍是仿燒十五世紀初名釉的作品。                   釉時須一絲不苟,燒造火候也要拿揑得恰到好處。據研究顯
                                                         示,兩層無色釉之間有一種銅石灰顏料。這種顏料是用一端
            較諸十五世紀陶瓷,該批十八世紀初銅紅釉瓷器得益於釉料                   包有薄絲的竹管吹至釉面,營造出近似現代噴色工藝的視覺
            成份的調整,其紅釉的呈色益發嬌艷欲滴。一般而言,清代
                                                         效果,就此可參考伍德著作《Chinese Glazes》頁182-83
            紅釉的氧化鈣和氧化硅含量,均比十五世紀為高。這對釉色
                                                         (倫敦與費城:1999)。利用這個方法,可按需要適當地調節
            外觀影響不大,但清代紅釉的含銅量稍低,這才是紅釉呈色
                                                         局部銅石灰層的厚薄。在較厚之處,由於進一步的熔化,使
            更為明澈的原因。誠然,從元至清,隨着本土紅釉的含銅量                   得釉料上層變薄,以致銅料再度氧化,所以呈色翠綠。至於
            不斷下降,紅色變得愈加鮮艷。此外,康熙銅紅釉的窯燒
                                                         別處的釉料,因其顏料尚未完全溶解,故略為乳濁失透,而
            時間較長,使其外觀比十五世紀作品更富於玻璃質感。總的
                                                         釉面依然光滑,但大部份的銅仍可順利溶解,是以粉紅呈色
            來說,跟清代其他的紅釉器相比,郎窯紅的玻璃質感尤為突
                                                         艷麗,在清代御釉之中堪稱一絕。












      114   PART I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