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Christie's Fine Chinese Paintings March 19 2019 Auction
P. 72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大盌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貴為大清王朝的皇室贊助人和收藏家,乾隆皇帝 (公元1736至1795年) 嘉許為之燒製 本拍品外壁的桃子、石榴、柿子、葡萄、瓜及海棠 (或批杷) 紋,俱用上等青料精心
的宮廷御瓷時,輒以十五世紀明代的宣德和成化御瓷評比對照。他對該等瓷器的思 繪製而成,且樣式皆見諸御窯遺址出土的十五世紀初瓷器殘片。值得一提的是,每
慕之情,其實與中國的鑑藏傳統一脈相承,因為數百年來,宣德 (公元1426至1435 組折枝紋都由花、果和葉三者組成。這種處理手法,正脫胎於上文提到的《本草綱
年) 的青花瓷與成化 (公元1465至1487年) 的五彩瓷,一直被鑑藏界尊為青花與五彩 目》,因為書中圖示呈現了植物一年四季的變化。御瓷選用各類果紋時,既取其園
瓷的圭臬之作。是次拍賣的宣德青花大盌,其折枝花果紋美不勝收,足證宣德青花 藝或醫療價值,亦與箇中的吉祥和審美意趣息息相關。
瓷冠絕古今之譽,絕非浪得虛名。
石榴從中亞傳入中原,但自公元前三世紀起,在中原廣為栽植,同時也是流行的紋
此盌堪可為宣德瓷工的精湛技藝現身說法。自古至今,兼擅製作薄胎與厚胎器的朝 飾題材。石榴多籽,故暗喻多子多福,且因果皮綻開,籽實外露,又名「榴開百
代寥寥可數,而宣德正是其中之一。本品厚胎,此乃刻意為之,旨在增加器物的重 子」,象徵「多子多壽」。石榴除了是祥瑞之果,其艷麗的紅花據稱還可驅邪避
量和穩定性,但其胎壁厚薄無比均勻,且做工精良,故外觀渾無厚重之感,亦無窯 凶,尤以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 (又稱龍舟節) 為然,因為當天瘟邪當道,紅花正宜消
燒後變形的痕跡。這絕非易事,蓋因窯燒過程中,瓷胎會有相當程度的收縮。此盌 災。此外,石榴也是寓意子孫滿堂的「三多」題材之一。
的釉下紋飾亦畫工嫺熟,畫師應是用中號筆,繪就生動流暢的折枝果紋,與器形
交相輝映。 桃子同樣屬於「三多」題材,蘊含着萬壽無疆、長命百歲的祝願。在象徵長壽之物
當中,尤其是關乎皇室的情況下,最流行的主題應是桃子。它與長壽的關聯,源自
自唐代以降,朵花或纏枝花卉紋便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瓷器紋飾。但折枝果紋的普及 西王母的傳說,據稱西王母居於崑崙山巔的宮闕,其果園廣植桃樹,惟三千年方結
則始於明初,相對來說年代較晚。及至十四世紀中葉,元代青花盤正中及部份瓜棱 果, 啖之長生不老。獲西王母之邀赴會者,方有幸食此蟠桃,相傳覬覦偷桃者亦不
形葫蘆瓶上,常繪一些零星分佈的自然題材,當中也有瓜、葡萄和葫蘆的身影,但 乏人。第三個「三多」元素通常是佛手柑,因其名音諧「福壽」。
以明代之前的瓷器而言,其他的連枝或連莖水果紋幾近於無。但在永樂一朝 (公元
1402至1424年),無論是御製青花瓷,或是甜白、暗花單色釉白瓷,折枝果紋比比皆 但本拍品的紋飾未見佛手柑,取代其「三多」位置的是柿子。中國栽種柿子的歷
是。自此之後,折枝果紋大行其道,常用於點綴盤盌類或立式的上乘御瓷。以北京 史,至少可上溯至西漢,相傳當時的上林苑已有柿子的蹤影。柿果橘紅,象徵喜
故宮著名的連蓋青花梅瓶為例,其主紋飾帶即以折枝花果紋為飾,圖見《故宮博物 慶,正因色彩祥瑞,故中秋節有吃新鮮柿子和柿乾的習俗。此外,柿子外形渾
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 (上)》頁32 (香港:2000);此外,北京故宮的明宣 圓,故亦象徵團圓。據說,柿子特有的四葉花萼,常見於青銅器時代的鏡子及其
德六瓣葵口盌外亦飾折枝果紋,圖見同一著作頁159編號151。觀乎御窯遺址出土的 他器物背面的紋飾,詳見謝瑞華所著《Hidden Meanings in Chinese Art》頁260 (三藩
十五世紀初瓷器殘片,各類果紋亦數目可觀,盌壁及盤壁的折枝果紋與花卉紋有時 市:2006)。柿子除了以果實為貴,亦是上乘硬木,柿子根蒂稱柿盤,故有「地盤
交替出現,格局近似北京故宮永樂盌內的紋飾,圖見前述著作頁68編號65。跟十五 堅固」之意,就此可參考前述著作。本盌的折枝紋繪三杮,寄寓了「利市三倍」
世紀初瓷器紋飾中的花卉紋一樣,這些作品的果紋皆寓意禎祥,方能在芸芸題材中 的祝願。
脫穎而出。
如上所述,就元代青花瓷而言,葡萄只是襯托其他植物的輔助紋飾;但於十五世紀
上述故宮梅瓶與盌的折枝紋,與本盌外壁的六組折枝花果紋一樣,枝末俱有自然寫 初,它卻成了流行的主紋飾,常用於裝飾大盤的盤心。事實上,十五世紀初的青花
實的折口,狀若信手折斷,而非齊枝剪下。就十五世紀青花瓷而言,這種寫實的處 葡萄紋瓷器,生動地詮釋了各個亞洲地區之間的相互影響。葡萄這種植物和裝飾題
理手法較為新穎,而此類折枝紋及常見的花果同枝樣式 (如本拍品所示),很可能吸 材,均於漢代從西方傳入中原,但到了十五世紀,中國的葡萄紋盤卻逐漸流入西
收了闡述植物藥性的《本草綱目》之影響。漢代的本草學研究雖已頗具規模,連公 方,迄今仍散見於伊朗和土耳其各大珍藏。及至十六世紀初,土耳其的伊茲尼克窯
元前約128年傳入中國的外來植物亦有提及,但相關的論述要到宋金二代始大批湧 開始用較低溫仿燒中式青花瓷。在十五世紀初的中國,葡萄紋飾大行其道,永樂、
現。唐慎微 (公元1056至1093年) 出自四川醫學世家,其作品是當時最具份量的藥學 宣德二朝皆長盛不衰。漢武帝在位期間 (公元前141至87年),張騫 (約公元前113年
鉅著之一。唐氏對藥理上下求索,除了就前人著述鉤沉探賾,自己亦多有闡發。他 卒) 出使西域,據稱葡萄便是他於公元前128年從中亞引進的水果之一。時至公元六
將研究成果結集出版的《證類本草》,僅於宋代已出現兩個版本,一者三十卷,另 世紀初,已有關於綠色和黑色葡萄的記載,宋代文獻更提到一種無籽葡萄,到了十
一版三十二卷。1108年,艾晟曾修訂此書,其後有曹孝忠與王繼先的修訂版。此書 五世紀初,中國栽植的葡萄品種日益繁多。葡萄既可新鮮食用,亦可曬成乾果,但
有些內容雖已佚失,但時至金代,張存惠將餘者與寇宗奭的著述合併,並於1189年 用於釀酒之說,似應始於唐代。《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二十三內,載有
出版《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清代鉅著《四庫全書》所收錄者,正 葡萄的詳解與圖示。此果成串簇生於藤上,故亦隱含百子千孫的祝福。
是這一版本。自宋代以降,習本草學者頗眾,明清二代的新作和修訂本紛至迭出,
李時珍 (公元1518至1593年) 於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此書乃公認的明代經
典著作之一。這方面的學術研究涵蓋甚廣,足見時人對本草學之重視,亦說明了為
何書中圖示的影響如斯深遠。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