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Christie's, materpieces of Buddhist Art December 2, 2015 HK
P. 124

此尊佛像造型獨特、立姿優美,是向前期佛教經典造像致敬之作。                        fig. A
無論是身材比例、手的形態、站立姿勢或略為外撇的左足,本拍品                        Standing Statue of Amitabha
均與金貝爾美術館藏七世紀尼波羅國造像遙相呼應,圖見舒洛德                         Tibet 11th-12th Century
(U. von Schroeder)著作《Indo-Tibetan Bronzes》(1981)頁    Qing Court Collection.
30圖75F。它們對袈裟的描寫尤為相似,兩者皆飄垂而下,袍沿為                      Literature
寫意的半圓褶襇,令身體曲線看來似有還無,而不是彰顯其豐盈飽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reasures of the Palace Museum: Buddhist Statues of Tibet;
滿。就本拍品而言,佛陀雙臂與軀體之間的衣料渾無褶皺,恍如在                        p. 109, pl. 104.
軀幹和雙腿之後勾勒出一道金色身光,頗具虛實相生之妙。                           (Hong Kong, 2003)

本尊佛陀面相獨特,其方臉上寬下窄,頭頂平坦,鼻樑高挺,長耳                        (圖A) 	西藏 十一/十二世紀 鎏金銅阿彌陀佛立像
平貼臉頸兩側。就此可參照一尊公元九世紀的彌勒佛像,圖見帕爾                        	 清宮舊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P. Pal)著作《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2003)
圖錄編號4。它們五官近似,其高聳的彎眉均與鼻脛相連,且唇形
飽滿、頭形類似。兩者的袈裟在頸部均褶襇稠密,下垂部份微有起
伏,其身體曲線亦朦朧寫意,而非具像寫實。二例袈裟下擺飄揚的
方式極為相似,而本拍品則更為飛揚靈動。

另有一件襇褶飄逸的近似例,即諾頓.西蒙博物館藏公元十二世紀
大型鎏金銅釋迦牟尼像,圖見帕爾著作《Asian Art at the Norton
Simon Museum》(2003)卷二頁80圖錄編號49。二佛足下為簡
單的平座,可將之嵌入較大型的蓮座。他們體態相同,重心均在右
腳,腰部輕擺,所持手印也一模一樣。諾頓.西蒙銅像濶臉方肩、
腰臀較粗,整體比例較寬,身披袈裟幾乎毫無褶痕,既勾勒出曲線
輪廓,亦狀若佛身背後的金色方框。相對而言,本拍品袈裟下的軀
體看來較豐滿圓潤,衣物也更輕薄貼體。但兩者的褶邊皆起伏有
致、曲折柔美,給沉靜肅穆的佛像平添了一絲生機與活力。

就斷代而論,本拍品與清宮舊藏一尊佛立像頗為相似(圖A)。兩者
均有方正臉形、略寬鼻翼及滿頭螺髮等特徵,後者的年代在過去的
出版中曾被定為十一/十二世紀,然而就風格而言,這兩尊像的年
代均應以十五世紀為宜。本拍品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佛像均以前代
的基本造型為基礎,並增添了一些特有的元素,如生動寫意的袍緣
下擺,以及身上的鎏金磨擦痕跡。這些磨痕亦見於其他作品,其用
心在於仿傚前期的圭臬之作,以顯好古慕雅之意。

122 Masterpieces of Buddhist Art 大俱足 — 經典亞洲佛教藝術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