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2019 October Important Chinese Art Sotheby's Hong Kong
P. 100
扁壺釉色厚實,色調淺白至棕褐,襯托周身開片,開
枝散葉,生趣盎然,宛若高古玉雕鈣化乳潤之感。取
材宋元哥窰名瓷,雖此窰原址未定,其名得自「哥
哥」,嘉靖年間傳說此乃南宋浙江處州兩瓷作兄弟,
兄名章生一,設窰於龍泉,遂稱哥窰,所造之瓷釉面
開片。至今,哥窰確切位置仍未知,相關考古發掘則
已於杭州老虎洞窰出土類同史料記載哥窰瓷之殘片,
龍泉窰遺址亦見釉面開片殘器。
哥瓷秀緻內斂,燒造過程繁縟,胎骨纖薄,復施多層
釉藥,數度入窰,出窰後精準控制其冷卻速度,利用
胎骨及厚釉間收縮係數差異,得出釉面開片紋。江西
景德鎮自十五世紀初期開始試燒仿哥釉,如宣德仿哥
釉器,器身書年款,開片紋染深色更顯奪目,胎骨淺
白,圈足露胎處以深褐護胎釉塗之,以傚宋元哥窰「
鐵足」之特徵。
明代關於宋代哥窰瓷記載,如曹昭《格古要論》,撰
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深深影響當朝及後世
對於文物之鑑賞與審美。哥瓷釉面開片紋自然迷人,
深得文人學士青睞,明代詩詞已見詠哥釉者,「百圾
碎」、「金絲鐵線」都是用以形容其片紋層層疊疊、
或疏或密,片紋色彩對比,釉質滿佈細小氣泡,乃「
聚沫攢珠」,器身「紫口鐵足」。以上皆屬哥瓷及仿
哥釉之特點,即如本品。
雙耳葫蘆扁壺施仿哥釉者,極為珍罕,似為孤品,
斷代不易。《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香港,2009
年,頁100,朱湯生指,綜觀其圈足、器形、仿哥
釉,應為明代晚期之作。
葫蘆扁壺器形盛行於十五世紀初,源自中亞金屬器及
陶器雛本,二件永樂甜白釉葫蘆扁壺,刊於《明代洪
武永樂御窰瓷器》,北京,2015年,圖版71,前者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後者出土於以景德鎮,亦見三
青花作例,圖版68-70。
本品曾為 Cunliffe 勛爵(1899-1963年)珍藏,其為東
方陶瓷學會之重要會員,其收藏亦是盛名遠播,自
1940年代開始收藏,經年累月下建構出體系完整之中
國陶瓷收藏,雅蓄數量甚豐,亦包含中國青銅器、
玉雕、鼻煙壺等。Roy Davids 與 Dominic Jellinek,
《Provenance. Collectors, Dealers and Scholars: Chinese
Ceramics in Britain and America》,Great Haseley,2011
年,頁132-133,憶及 Cunliffe 勛爵深具知識性亦別具
趣味之藏品陳設。
98 SOTHEBY ’S IMPORTANT CHINESE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