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CASA Bulletin 2022, 9(6) 增刊
P. 67
金士翱教授书房、客厅、卧室所有能放书的地方,如果一半是麻醉专业书籍,另一半则多是
古典音乐资料。一位专业麻醉医师对音乐、尤其对西洋古典音乐鉴赏水平之高,曾为许多人赞
叹,被传为美谈。以致他在维也纳讲学期间,前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主席
O.Mayrhofer 教授特地邀请他到贝多芬创作交响曲 “欢乐颂”的 Baden bei Wien 小镇访问和做
客。
金士翱与古典音乐的情愫产生于 76 年前,那时他 15 岁,还是一名中学生。一个偶然的机
会,他路过英国驻重庆的大使馆, 里面正放送音乐,这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便驻足聆听,越听
越觉得好听。考入同济大学,他又听到这首乐曲,并且知道是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
曲”。一些高班学生唱舒伯特艺术歌曲,如《流浪者之歌》、《小夜曲》、《菩提树》等,不仅仅
好听, 歌词是德语,有助于提高德语水平, 从此,他与古典音乐结缘。 同济医学院内迁武汉半
个世纪,为保留同济传统,他和几位志趣相投者组建“爱乐小组”,举办古典音乐欣赏 1 50 余场,
参与者超过一万人。
如果说,金士翱起初对音乐的痴迷只是出于一种乐趣与情趣,但随着对麻醉这门技术掌握的
炉火纯青,他开始思索音乐与疾病治疗的关联。这一思考也启迪了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们,十
年前,他们开始了“麻醉与危重病医学中的辅佐音乐治疗”的探索。
麻醉可以镇痛。音乐能否镇痛?答案是否定的。音乐可否减轻疼痛感?需要事实证明,更需
科学的论证与解释。其实,古时人类隐约认识到了音乐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人类的第一代知识分
子——巫医,就与音乐舞蹈有关,“巫”是两位舞者抱着一块玉跳舞的象形表示,有舞蹈就会有音
乐。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更是直接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真正具有科
学意义的“音乐治疗”兴起,美国成立“音乐疗法国家协会”(NAMT),每年开年会,出版“音乐治
疗”年刊,有些大学和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后可获得“音乐治疗医生”资格。金教授
和张咸伟教授坚信:从麻醉与危重病医学去研究“音乐辅佐治疗”会很有前景。他们初期的研究表
明,围术期音乐治疗可短暂缓解椎管内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促进术后
睡眠;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 ……
他们还列举了许多有趣的例证说明“音乐辅佐治疗”的可行性。战士在战场紧张战斗中负伤后可
以毫无痛感的继续作战,但可能在牙科医生的座椅上疼得发抖,前者是“痛觉缓和”,而后者为“ 痛
觉夸张”。一个十分渴望得到孩子的产妇,分娩时比精神恐惧的母亲较少感到疼痛。他们解释说:
负责感受疼痛的神经系统非常复杂,许多生理上并不负责感官活动神经,在人体受到疼痛刺激时
也会与痛觉神经一起参与痛觉的传递与疼痛的反应过程,使人痛觉加强;反之,人的神经处于某
种特定情况下,痛觉神经传递就会减弱。音乐辅佐治疗就是籍控制音乐作为介入性、非创伤性方
式以达到希冀的治疗效果。音乐是一种与人类语言及其他声音既相似而又不同的特殊信息,被公
认为具有影响心理和生理的作用 【3】 。音乐可影响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反映,是一
种有效的、友好的、非威胁性的方法,使人放松、快乐,达到抚慰、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