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CASA Bulletin 2022, 9(6) 增刊
P. 69
从李庄到同济,从音乐到学术
— 金士翱教授绚丽的麻醉人生
张咸伟 MD
金士翱,男, 1 923 年 1 0 月出生于安徽省滁州. 幼年
在芜湖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37 年因日本侵华战争逼
近,随家迁居重庆。1938 年入四川省江津县国立第九中学
就读。 抗日战争期间,涌入后方的青少年学生很多,政府
临时建立起来的大型国立中学收容大批逃难学生,每一学
年均有冬、秋季毕业的班次。1 943 年 1 月中学毕业后,
由于受到舅父是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的晕响,他立志也要
进德语大学学医,但是同济大学要等到暑假后才招生,于
是他联系当时已迁入四川南溪县李庄古镇的同济大学去旁
听德语。
抗日战争时期,李庄镇是中国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另外三个最重庆、成都和昆明)。 当时
迁入李庄的文化教育机构除同济大学外尚有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
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和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 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
傅斯年、莫宗江、陶孟租、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刘敦祯、董作宾、夏鼎、周均
时、童第周、牛满江、王之卓、斯图伯 (Stübel) 、伯恩哈德(Bernhard) 、叶雪安、夏坚白、谢
苍离等,云集李庄,使李庄名声大噪,受到李庄镇地方人士和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
他深知学好德语的重要性,在这半年旁
昕德语期间,他加倍费力,掌握了一般要
在一年内学好的基本德语内容,当年夏天
于李庄用德语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 由于时
逢抗日战争,学校只能利用庙宇、祠堂作
为教学用地,且当时小镇没有电灯,晚间
每个学生只可借助一盏桐油灯复习功课,
可见教学条件之差、生活之艰苦。尽管如
此,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并未改变,中
外教授完全用德语讲课且指导实习,所用
教材也是德文原版,考试也极为严格,特
别是医学院前期两年半结业时的医前期考
试 (physikum, 英文即 preliminary med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