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大漠之夜
P. 4
小高潮。其中 65、66 小节的渐弱再到渐强使人仿佛感觉到了骆驼坚实、厚重的
步伐,透显出自强不息、无怨无悔、雄浑博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部分(94-135 小节)再现部不断强化主题,与前面的织体相比更具有
流动性,旋律在三度叠置及悠扬的起伏间,带有大调因素,使音乐更加明朗,
透明度有所增加,再现部用较长的篇幅抒情,动机音型穿呼应。而后两小节速
度则要放慢,为后面的再现做铺垫。音乐在再现呈示部之后进入全曲的高潮,
音响似阵阵狂风袭来,而骆驼则依然挺胸昂首、勇往直前。昂扬激情的旋律与
铿锵有力的和声节奏,汇成了汹涌奔腾、无坚不摧的层叠浪涛冲击、涌动,震
撼灵魂。表现了骆驼与沙尘暴进行顽强的斗争。旋律线的上扬走向,使行腔高
亢激昂。
最后尾声(136-163 小节)力度逐渐回落,通过音量的变化,从 mf-mp-pp-ppp,
旋律平稳的过渡,骆驼队伍在经历了风暴的洗礼后也渐行渐远,音乐逐渐远去
消失在大漠的夜色之中,最后若隐若现的“驼铃”悄然消逝,整个曲子又回到
引子的意境中。所不同的是骆驼经历了风暴,它的脚步会更加坚韧更加执着,
悲壮的意境始终贯穿全曲。
(二)钢琴伴奏分析
一首获得赞誉的优秀作品,离不开伴奏的艺术魅力。《大漠之夜》的钢琴
伴奏创作可谓独具匠心,是整部作品的心脏和脉搏。尚德义先生全面地把握了
钢琴这一乐器的性能和特点,将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赋
予它们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使音乐的表现力更为多彩多姿。
该曲钢琴伴奏织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八分音符的律动,以带休止符的
连续的八分音符为主,或同音反复、或以琶音呈现;二是右手出现的连续的带
有小二度的和声进行;三是连续的八度以三连音的形式强力度进行。乐曲开始
的四小节前奏的高音区用了一个小二度音程,在两个八度间上下迂回,立即把
人们带入了寂静辽阔的大漠夜色之中。第 11 小节,左手由前面主音上的同音反
复变成下行级进,右手则出现了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同样做连续的下行级进,
独特的和声色彩增添了大漠的浩瀚与苍凉。这种织体形式在音乐中多次出现,
对刻画音乐形象起到重要作用。伴随着人声由远及近而来,伴奏织体渐渐变厚、
变宽,左手八度稳健有力,象征着骆驼雄厚、豪迈、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右手
所呈现的驼铃声忽隐忽现,始终伴随着骆驼稳健的步伐前进。钢琴的旋律和声
乐演唱和谐地配合在一起,坚实而有力。在接近全曲的高潮――3/4 黄金分割点
时,钢琴与人声共同大幅度渐强,此时的钢琴伴奏中左、右手连续八度的三连
音式上下行级进,混声合唱融入在钢琴铿锵有力而坚实的音浪之中,将音乐主
题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一种博大
精深的人文情怀在升腾。随着驼队的逐渐远去,一切又恢复到起初的辽阔寂静,
留给我们的是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的声声驼铃。
(三)演唱情感与技巧
任何一首作品在演绎者恰到好处的诠释后,能使作品更富有真实情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