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漫談慈悲梁皇寶懺電子書(總)
P. 43

樹、杏樹、梨樹的樹苗,結果實的時間也不是在同一年。

                  就是同樣的種子,播種的地點不同,土壤不同,澆水施肥

                  不同,開花結果的時間也是不同的。這一生我們已作的善

                  惡二業各有多少,我們已無法計算出來,何況無始劫以來

                  所造下的善惡業呢!哪個業先報,哪個業次報,是由業果

                  定律決定的,由不得我們。




                  佛菩薩雖然大智慧大神通,盡知我們的善惡果報,但卻不

                  能令我們的善業增加一點,也不能令我們的惡業減少一

                  點。佛菩薩只能在我們止惡向善、肯懺悔、肯回頭的時候

                  來幫助我們。以他福慧具足的萬德莊嚴力、加持力,使我

                  們該受的惡報,後報變前報,重報變輕報。佛還告訴我們

                  再大的罪業,只要能真正懺悔改正,改惡向善,都可以漸

                  漸消除。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禍福只因作惡與行善,果報或早或

                  遲總會兌現。切記,一個人只要時時處處諸惡莫作,眾善

                  奉行,福必後至。



                  如般若所明。若有讀誦此經。為人輕賤者。是人先世罪

                  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銷滅。



                  這段話是說,《金剛經》中告訴我們,有的人現在雖然持


                  戒念經,也已斷惡修善,可仍然被周圍的人瞧不起。那是

                  因為這個人如果今生不能親近佛法,不信佛、不學佛的

                  話,以他往世的業力,此生死後,本該墮入惡道。因為他

                  遇到了佛法,能持戒誦經,所以該墮惡道的罪業,在被人

                  輕賤或是辱罵聲中得以清除。罵他、輕賤他的人幫他消了






                                                           42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