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但盡凡心第3集
P. 134
理歸納,才可以論究語言的過失、思索的正確與偏差,進
而引導進入正確的推論,這即是「因明學」的基本要義。
在佛陀時代,因明學已頗具系統,佛陀成道後,每每應用
因明學的方法來說法利生,這可以在佛經上,常常看到
的。
流入佛教,而為歷代祖師所沿用演布的因明,就被稱為內
道因明;佛教以外的諸學派,他們所研習的因明,稱為外
道因明。
據安慧在《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中亦施設八種能立,
即:
⑴立宗,即命題。
⑵立因,即理由。
⑶立喻,即譬喻。
⑷合,即應用。
⑸結,即結論。
⑹現量,即經由知覺所獲得的知識。
⑺比量,即經由推論比較所獲得的知識。
⑻聖教量,即指聖人的言教。
前五項,即為古因明論式的特徵,稱為五支作法,其推論
方式如下:
「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本身所依存的條件)故(因),譬
如瓶等(喻);如瓶等,聲亦如是(合),故聲無常(結)。」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