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電子書_第四河川局 2018薪傳水利
P. 15

但以前的濁水溪,並不是如此規矩。在出了山區,也就是二水、林內附 近後,是南北擺盪,分成四股水路,即最北側的舊濁水溪、現在本流的西螺 溪、新虎尾溪和北港溪。清光緒 6 年(西元 1880 年)7 月時,本地區發生 重大洪水災害,災後清廷於北岸興建鼻子頭堤防約 1,000 公尺及下水埔堤防 約 2,240 公尺,以堵截洪水進入舊濁水溪,但光緒 24 年(1898 年)草嶺潭 潰決,洪水仍排入舊濁水溪。
日治時期,民國元年濁水溪平原發生大洪水後,日人成立「濁水溪治水 工事事務所」,分三期進行濁水溪整治工作。民國 5 年以前為第一期,以應 急搶修為主;民國 6 〜 15 年為第二期,先在二水鐵橋上、下游兩岸興建新 虎尾、林內、下水埔等堤防,以堵截舊濁水溪,並保護縱貫鐵路橋;再於西 螺溪至出海口兩岸增設堤防、護岸,約束洪水流路以束範洪水入海,才形成 今日的濁水溪。民國 16 〜 34 年為第三期,按計畫繼續興建兩岸堤防、導流 堤、丁壩等防洪工程。
總計日治時期,興建濁水溪兩岸堤防共 76,182 公尺,其中左岸 34,556 公尺,右岸 41,626 公尺。
滾 滾 濁 水
9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