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課程教材(電子書版連結)ALL_Neat - 複製
P. 87
淺山˙客客 客家淺山產業學坊建建置計畫
一級產產業與媒體體皆需有機化化
過去以來的的傳統農業業經濟策略,對小農與與生態頗為不不利。台灣灣從日治殖⺠⺠時
代迄今,一一直都將農農業視為「資資源取得」的部門看待待:二次戰戰前是將大量量的
樹木、礦藏藏、稻米茶茶葉輸出以供供應宗主國國;到了戰後後國府來台台,透過政府府控
制的肥料換換穀,在國國內抑制糧價價,將低價價稻穀輸出至至國際市場場換取外匯,後
來更為了培培植工業發發展,將大量量的農村勞勞動力引至工工業部門,以強制性的的低
糧政策壓低低⺠生物價價,讓工業具具有更優勢勢的競爭力。
⻑期「掏空空農本」使使農業體質衰衰弱,而開開放的國際貿貿易讓國外外低廉的農產產品
大量入侵,侵蝕國內內市場,使務務農者持續續處於劣勢地地位。同時時政策刻意放放寬
「農地非農農用」的門門檻,甚至強強迫性的土土地徵收,更更是從根本本剝奪了務農農的
權利。在政政府不控制制甚至默許炒炒作的農地地房地產交易易下,許多多無法繼續以以農
業維生者,賣掉祖傳傳農地換取現現金,除了了造成務農人人口急遽下下降,也使得得農
地破碎畸零零的情況越越趨嚴重。非非農用的農農地排出的⺠⺠生甚至工工業廢水,造造成
環境汙染,再加上⻑⻑年來政策鼓鼓勵化肥與與農藥的使用用,使得農農村生態環境境持
續惡化。儘儘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多農⺠努力力以友善農耕耕的方式繼繼續務農,並並希
望以友善土土地的栽培培重新復育台台灣的環境境,這份用心心令人動容容。
報導不不受商業利利益牽制
人們對農業業與⻝物的的理解,很大大程度來自自媒體報導。但是,現現今媒體的運運作
模式多半依依賴商業廣廣告,或是隱隱藏於內容容中的「業配配模式 」,使得記者必必須
6
配合業主的的需求,考考量業主的利利益來寫新新聞,才能爭爭取更多廣廣告業務,而而無
法進行獨立立專精的報報導。
此外,為了了刺激收視視率,口味不不夠重的新新聞往往難以以出線;需需要花時間深深入
理解的議題題,也比以以往更難有機機會製作,這些也使消消費者獲得得訊息的方式式變
得更破碎、片段,而而很難關注到到產品背後後的故事、製製作流程、及對環境生生態
所造成的影影響。因此此,消費者傾傾向購買不不斷有廣告曝曝光的大品品牌產品,或或者
低價打折的的各式促銷銷產品,進而而忽略掉對對環境友善的的農產加工工品。
我們想改變變這個狀態態,因此,特特別找了資資深記者與編編輯,成立立獨立新聞台,
再加上邀集集來的共同同寫手,以每每天二到三三篇文章的頻頻率,提供供大家農業、⻝
物或生態等等相關訊息息。
6 業配配:「業務配合」,簡單說明即為為為廣告文。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