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平语近人
P. 2
平 语 近 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1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第一集:以人民为中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一: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
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第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
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
绩。
第三: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
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5 年 10 月 15《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 年 5 月 9 日《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2012 年 12 月 29 日、30 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2004 年 1 月 5 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第 26 页)
——2003 年 12 月 30 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
给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1746—1747 年)。当时山东大涝,潍
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
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这首诗巧妙地以竹声作引,托物取喻。首句写自己在衙署书房内休息,听到窗外风
吹竹叶之声。一个“听”字,凸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忧心如焚、夜不成寐的心境。次
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联想到民间百姓的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作者的爱民之心
与勤政之意。第三句中,些小:微小。吾曹:我辈,指自己和包括。是说虽然我们只是
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冷暖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第四句中,“一枝一叶”表面
咏竹,暗喻民间疾苦,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
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
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 6 次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
民生问题大于天,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
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一切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的一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这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
高位置,为民干事,为民担当,不计毁誉,处处体现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