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中國抗日戰爭真相_Neat
P. 27
第二章 日本侵華戰爭之緣起
第一節 中日兩國歷史淵源
日本原稱倭奴國與中國隔海為鄰,自古即有往來,東漢光武帝中元2年(公元57年)曾封
其番王為「漢倭奴國王」(1784年日本九州福岡市出土「漢委奴國王」金印,現存於福岡市博
1
物館), 公元690年唐朝睿宗載初元年,太后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元年,日本
當年亦由皇后持統天皇即位,正式改國名為日本。日人早期來中國多經朝鮮,隋唐以後則直接
互派使節,且來華取經、就學、商業往來頻繁。
朝鮮於公元前1108年,周武王策封箕子(殷紂王叔父)於朝鮮為國王,以平壤為都,箕
子王朝傳承800餘年,公元前195年漢燕王盧綰部將衛滿投奔朝鮮41代準王,為北疆守將,收容
燕齊人數萬之後乃取代準王統治朝鮮,為衛氏王朝。至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朝鮮,計1千餘
年。韓國歷史有《箕子志》、《箕國考》、《箕子實紀》等著作,箕子墓亦在平壤,故朝鮮最
早接受中國文化。公元285年,日本應神天皇時,由朝鮮百濟博士王仁將《論語》及《千字文》
2
傳入日本,引為經典(有說513年,繼體天皇7年,百濟武寧王送五經博士段楊爾到日本)。 故
日本、朝鮮受中華文化之影響深遠,均尊重儒道,慕華夏文化。
隋唐時代,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及學生、僧侶等來華學習取經者眾,隋朝派遣隋使5
次,唐朝派遣唐使19次,每次百餘人,多至數百人,有長期居留數十年者,其文字如日文片假
名為吉備真備留學18年以漢文為主所創製,而平假名為空海和尚所創製。日人來華學習儒學、
宗教文化、地理曆法、樂舞農醫、百工技藝,返國之後孝德天皇曾推動「大化改新」,顯見中
華文化對日本的思想、文化、政治、社會發生極大影響。公元754年日本孝謙天皇天平勝寶6
年,吉備真備在第12次遣唐返國時,請和尚鑑真赴日講學經書、佛法,並傳授中醫藥方,引為
3
傳世至寶, 此後,日人生活習慣等均習於中華文化,依常理言,中、日、韓文化相近,應和
平相處,不應發生戰爭;但日本於16世紀後,因為擴張主義取代了中華文化和平思想,以致為
略取朝鮮,而與中國發生數度爭戰。
1
馬先醒,《中國歷史圖說㈤秦漢》 (台北:新新文化,民 68.4),頁 175。
2
葉達雄,《中國歷史圖說㈢西周》 (台北:新新文化,民 68.4),頁 25,173,327。
呂正理,《另眼看歷史:一部有關中、日、韓、台灣及周邊世界的多角互動歷史》 (台北:遠流,民 99.7) ,頁
561。
3
王壽南,《中國歷史圖說㈦隋唐》 (台北:新新文化,民 68.4),頁 267-28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