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孝的精神與中華文化
P. 19

孝的精神與中華文化
                                                                                                     163



               從家庭做起,效果或許不是立竿見影,然天底下豈有無「親親、仁民」

               之愛,卻有愛物之行。即便有之,也是無根之愛,不能長久。就像孟
               子說的,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然乾涸是遲早的問題,因為沒
                          85
               有本源。 所以可長、可久、可普遍之道,必先要立本,而孝不僅是萬
               善之首,可以奠定家庭和諧的基礎,同時從親親之愛所建立起的友善
               關係,必然是一種道義關係,這種關係不會僅停止在家庭關係,必然
                                                                                             86
               會向外擴充到社會、國家,乃至萬物,否則會產生理論上的矛盾。 若
               果如是,在世界各國積極響應環境永續這個議題的同時,若能夠從有
               根的愛—親親之孝著根立基,相信能夠尊重親人、外人,也才能夠尊

               重人己之外的萬物。在此前提下,謂「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
               非孝也」,是有根據、道理的。


               (三)全球倫理的基礎

                     全球倫理(Global Ethics)是 1989 年孔漢思(Hans Kung)先生
               首次提出的一種倫理觀。其主要的運思點是來自於對人類生存的危機

               感。舉凡國際間的宗教衝突、文明衝突、經濟危機、環境危機。接著
               於 1993 年提出〈全球倫理宣言〉。此宣言為避免文化上的衝突,而尋
               找一套可以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可實踐性的倫理標準。要之,這套倫

               理觀必須適用於人生各個範疇,家庭和社會,種族、國家和宗教。為此,
               其必須避免落入絕對主義的窠臼與相對主義的的陷阱,以滿足多元論。

               為此,其提出最低限度的倫理觀點,而不尋求倫理上的完全共識,即
               尋找人類的「共同價值」。而這個觀點得之於 Walzer 的「道德的最小
               主義」(moral  minimalism)。Walzer 特別強調說明:「道德的最小

               主義(moral  minimalism)並非只一種內容上較低等或感情上較淺薄
               的道德,反之,它乃是一種更接近於真理的道德。」例如當時孔漢思

               在聯合國便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最低限度的倫理觀。藉


                85.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離婁下〉)
                86. 見唐君毅〈家庭意識與道德理性〉,《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一)》,頁 77。細論亦可參閱參閱謝居憲,〈「萬物一體」
                   的理想如何可能—以家庭為實踐起點〉,《華梵人文學報》第 16 期,(2011.07)。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