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106立人馨橋-定稿
P. 2

適度 放 手





                   成就孩子 主動
















                                            輔導主任 楊淑琦




                    某一天在校園裡聽見一位媽媽焦慮地向老師說:「昨
               晚好不容易吃完飯,叫他去寫功課,沒想到我洗好碗再去看
               他,他竟然寫不到兩行字。忍不住罵他一頓後,親自在旁邊盯著
               他,看他動筆開始寫了,我又快去洗衣服做家事;忙了一圈結果一回來,發現他又沒
               進度了。但他什麼也沒做,就是咬鉛筆、摸文具,半玩半發呆。」
                    主動與被動?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很被動,
               任何事都要叫了才做、東西用後都不會自己收起來、功課不主動寫、生活自理能力差,
               種種跡象讓父母擔心不已,深怕這樣不積極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習呢?

                    主動或被動?事實上,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即便是成人也會有較主動與較被動之
               分,更何況是小小孩?一般而言,主動性高的孩子樂於接觸與嘗試,知道自己下一步
               要做什麼,各方面不太需要家長煩惱;被動的孩子有些天生能力就比較弱,對於自己
               等一下要做什麼總是搞不清楚,因而在大人眼裡被貼上「很懶散、很被動」等標籤。
               其實孩子不是故意,只是需要更多引導,爸媽可以從一些生活小細節分辨出孩子是否
               為比較需要協助的個性,不妨多觀察自己的寶貝,以便區分。

                                       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學習好,但是學習好是有條件的,條件之
                                  一就是孩子的學習是主動的。但被動的孩子並不代表「絕對」差勁,
                                  每位孩子的氣質都是與生俱來,所擁有的天性不同,加上後天影響,
                                  造就出不同個性。若家長多付出一些時間和心力去觀察、了解孩子
                                  的氣質與個性,會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背後是有原
                                  因,也更能掌握孩子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久而久之,便能找出應對
                                  教養的策略,而不是每次都以家長發脾氣來收場。想培養小孩的自
                                  發性,父母也要遠離催促的腳步,甚至適度的放手。有時候,父母
                                  能學會放手,稍微離開現場,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對自己好一點,
                                  其實這樣對孩子也好。為孩子做很多的父母,不一定是好父母!












    2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