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P. 2

我们说,共产党员要在同反革命进行各方面的斗争中来改造自己,这就是说,要在这种
                   斗争中求得自己的进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
                   的、老练的、能够 ?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
                   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一个比较幼稚的革命者,由于他:(一)是从旧社会中生长
                   教养出来的,他总带有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包括成见、旧习惯、旧传统)的残余;(二)
                   没有经过长期的革命的实践;因此,他还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
                   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

                      要改变这种情形,他除开要学习历史上的革命经验  (前人的实践)而外,还必须亲自参
                   加到当时的革命的实践中去,在革命的实践中,在同各种反革命进行斗争中,发挥主观的能
                   动性,加紧学习和修养。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逐渐深刻地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
                   规律性,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和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原来不正确的思想、习惯、成见,
                   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等。

                      所以,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
                   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没有这后一方
                   面,革命者要求得自己的进步,仍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吧,几个共产党员一起去参加某种群众的革命斗争,在大体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下
                   去参加革命实践,这种革命斗争对于这些党员所起的影响,可能完全不是一样的。

                      有的党员进步得很快,甚至原来较落后的赶在前面去了;有的党员进步得很慢;有的党
                   员甚至在斗争中动摇起来,革命的实践对于他没有起前进的影响,他在革命的实践中落后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比如,我们共产党员中有许多人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这对于他们是一次
                   严重的锻炼,其中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然而长征对于个别党员的影响却是
                   相反的,他们经过长征之后,对这样的艰苦斗争害怕起来了,有的甚至企图退却和逃跑,后
                   来他们果然在外界的引诱下从革命队伍中逃跑了。许多党员同在一起长征,而影响和结果却
                   是这样的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种种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来,是社会阶级斗争
                   在革命队伍中的反映。我们的党员由于原来的社会出身不同,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因而就
                   有不同的品质。他们对待革命实践各有不同的态度、立场和认识,所以,在革命实践中各有
                   不同的发展方向。就在你们学校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形。你们在学校中受着同样的教
                   育和训练,然而由于你们各有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因而你们
                   就可能获得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

                      因此,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对于改造和提高革命者自己,是完全必
                   需的,决不可少的。

                      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
                   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
                   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
                   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