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tmp
P. 18
槳和形體碩大的木櫓,說明馬家浜人能駕馭 的上海人已經人工栽培水稻,用雙面鑽孔、
大型水上交通工具。 刀口鋒利的石斧砍伐樹木,刀耕火種。馴養
上海地區發現有馬家浜文化遺址共3處, 家豬也有發現遺址下層曾經出土過家豬的牙
分別是青浦區福泉山的底層遺址、崧澤的底 床骨,還有繪有紅彩的陶塑小豬,陶猪身軀
層遺址和金山區的佘山遺址,它們主要聚集 肥硕,嘴部前拱短促,腹部圆滚下坠,四腿
在地勢比較高爽的區域。早在1961年第一次 粗短,野猪的特徵蕩然無存,是典型的家豬
發掘崧澤遺址時,考古學者就發現過馬家浜 形象 [圖2]。發掘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水井
文化時期的炭化稻穀。除了植物性食物外, 和居住的房屋基址,水井的開鑿是最早上海
動物類蛋白質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馬 人的一大發明。
家浜文化時期的上海先民主要依靠漁獵的方
式來獲取肉食來源,打獵的對像有麋鹿、野
豬等。為了擺脫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當時,
先民還選擇豬作為家養動物進行馴化。上海
的馬家浜古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較多的炊器
和盛食器,包括罐、豆、盆等,陶器品種單
調,素面為主,裝飾簡單。上海先民已經熟
練掌握紡織的技術,遺址中出土的陶質紡輪 圖2
就是當時的紡織工具,並採用珍貴材料做裝
飾品。崧澤遺址和福泉山遺址中發現了少量 • 崧澤古文化遺址
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玉器,主要有玉玦、玉管 崧澤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崧澤
等。根據考古發現,玦多發現於墓主的頭部, 村,地勢低窪,河道縱橫,村北有一個長寬
是耳部的飾品。此外,還有少量挽發的骨笄 各約90米,高約4米的土墩,稱“假山墩”。
等飾品。 遺址以假山墩為中心,面積約15萬平方米。
2004年,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發現一 1957年首次被發現,1960年至1995年曾在此
個上海最早先民的頭骨,出土於崧澤遺址下 進行了四次科學的考古發掘,清理出大量新
層馬家浜文化俯處葬墓中,頭骨保存大體完 石器時代的墓葬和居址遺跡以及陶器,石器
整,經鑑定是一名25-30歲的青年男子,為 和少量的骨,玉器,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
迄今考古發現已知最早的上海先民,故被譽 最具歷史意義的是,考古學家用“崧澤”命
為“上海第一人”。古上海氣候屬於溫熱潮 名該遺址的中層文化為“崧澤文化”,是上
濕的中亞熱帶氣候,陸地上覆蓋著繁茂的植 海地區第一個用本地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被,人類居於土丘高崗地帶,發掘出的男性 崧澤遺址可分為三個古文化層,其底層為馬
青年當時已經算長壽了。“上海第一人” 確 家浜文化層,是太湖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切地說是一群人,崧泽遗址中發現的6000年 的文化,距今約6000年左右。這一時期的崧
前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有10多座,共出土 澤人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居民。崧澤遺址的上
骸骨10具,以單人的俯身葬為主,女性的墓 層則屬於青銅時代文化,約在西周晩期至春
葬中有較少的隨葬品。當時處於母系氏族公 秋早,中期,距今2500到3000年左右。這裡
社晚期,尚沒有貧富差別和私有觀念,生產 所指的崧澤古文化特指崧澤遺址的中層,距
工具公用,女性的地位比較高,血緣紐帶牢 今約6000-5300 年,屬於新石器時期母系社
固。農業生產是馬家浜文化居民定居生活的 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上承馬家浜文化,
基礎,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在崧澤遺址下層 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
發現了6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穀,說明最早 的文化階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