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图解猪病防治
P. 141
弓形虫病等引起的繁殖障碍相区别。
【防制】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对后备母猪
在配种前进行两次疫苗接种,间隔 2~3 周,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仔猪母源抗体的持续期为 14~24 周,抗体效价大于 1∶80 时可抵抗猪细小病毒的感
染,因此,在断奶时将仔猪从污染猪群移到没有本病污染的地方饲养,可培育出血清阴
性猪群。
单元四 猪乙型脑炎
猪乙型脑炎(Swine encephalitis B)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
染病。人的乙型脑炎起源于日本,1871 年对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有了初步认识,1924 年
发生大流行时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曾称为“夏秋脑
炎”,为了区别于在冬季曾发生过的昏睡脑炎(嗜眠性脑炎),1928 年将昏睡性脑炎称
为流行性甲型脑炎,而将夏秋流行的脑炎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
本病在人和马呈现脑炎症状,家畜中以猪的乙脑病例为最多,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个
别妊娠母猪流产和产死胎,种公猪睾丸炎,生长-肥育猪一过性发热和新生仔猪脑炎。
其他家畜和家禽大多呈隐性感染。在我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地区均有流
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都有流行。此病
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是怀孕母猪发生繁殖障碍。
【病原】乙脑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单
股 RNA。
乙脑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其血凝性比较广,在一定条件下能凝集雏鸡、鹅、鸽、绵
羊等动物的红细胞,但其血凝素易被破坏,而且血凝反应要求比较严格的 pH 阈。减毒
毒株的血凝性相当低,甚至完全丧失。
乙脑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个毒株在毒力和血凝特性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的差
别。它们的抗原性都较强,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的动物一般都能产生较高效价的中和抗
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不强,易被消毒剂灭活。56℃加热 30min 或 100℃
2min 均可使其灭活。病毒对酸和胰酶敏感。
【流行病学】
易感性 猪易感,人、马、骡、驴、牛、羊、鹿、鸡、鸭和野鸟等也有易感性。以
幼龄动物最易感。
传染源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许多动物和人感染后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国
内很多地区猪、马、牛等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 90%以上。猪感染后产生病毒血症时间较
长,血中病毒含量较高,而且猪的饲养数量多,更新快,总是保持着大量新的易感猪群,
媒介蚊虫嗜猪血,容易通过猪-蚊-猪的循环,扩大病毒的传播,所以猪是本病的主要增
殖宿主或传染源。其他温血动物虽能感染乙脑病毒,但随着血中抗体的产生,病毒很快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