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猪病防治
P. 181
对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放线菌和某些原虫都有抑制作用。因此,
被广泛地应用于猪饲料添加剂。
【病因】 四环素类抗菌药的毒性较低,但是,饲料中大剂量或长时间连续添加使用,
常常会引起蓄积性的中毒反应,以金霉素毒性最大。
临床上注射用药具有局部刺激作用,引起肌内注射部位发炎、坏死;内服常引起消化
道功能紊乱,其中主要毒副作用表现为对消化系统的直接刺激、二重感染、维生素缺乏和
肝脏损害等。由于四环素类抗菌药的广谱抗菌作用,常导致消化道菌群失调;四环素类抗
菌药还可以使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呈现急性肝损害。
【症状】猪内服过量出现呕吐、腹泻,结膜黄染;心率达 120~140 次/min,呼吸频数,
达 70~80 次/min 或出现气喘;有时出现狂躁不安,肌肉震颤,全身痉挛,卧地不起,昏迷
而死。
【病理变化】胃底和大肠急性出血、坏死,小肠黏膜出血,肝脏脂肪变性、心内外膜
有出血点,心肌变性,血液凝固不良。
【诊断】 依据有在饲料中大剂量或长时间连续添加四环素类抗菌药的病史,临床上
有剧烈的胃肠炎,眼结膜黄染,肌肉震颤,呼吸频数,心率加快,心节律不齐,结合剖检
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对用药和饲料添加剂的剂量进行分析,必要时做药物鉴定分
析。
【治疗】以解毒、调节体液酸碱平衡、恢复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为主。及时灌服 1%
~2%的碳酸氢钠溶液或静脉注射 5%碳酸氢钠溶液,对缓解四环素类抗菌药的中毒效果良
好。
【预防】严格执行临床用药规则,避免长期超量用药。
单元十八 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是谷物或饲料中霉菌生长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养猪生产中的多数有机饲料都
有可能涉及霉菌毒素问题 (如:玉米、小麦、高粱、棉籽)。
公认的两大类霉菌为田间霉菌和仓贮霉菌。在收割前的作物中有田间霉菌生长。镰孢
霉是典型的田间霉菌,它们生长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70%)和作物含水量(>23%)。通常
田间霉菌在贮藏期不会再生长,也不产生毒素。
仓库霉菌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它们产生的几种霉菌毒素对
养猪业具有重要影响。这些霉菌甚至在湿度为14%~18%和温度为10~50℃条件下也可生长
并产生霉菌毒素。黄曲霉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仓库霉菌,经常在收获前的作物中即可产
生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
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约200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赭曲
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F-2)、镰刀菌毒素、岛青霉毒素、
桔青霉毒素、展青霉素等约25种,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
霉菌毒素中毒一般具有饲料相关性、地区性、季节性、群发性、不传染性、再发性及
可诱发复制性等临床特征。本节主要阐述猪场常发生的霉菌毒素问题包括黄曲霉毒素、T-2
毒素、F-2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