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猪病防治
P. 216
铜促进铁吸收并且利用铁融入血红蛋白,因此铜缺乏可导致铁的可利用性下降并有可
能导致缺铁性贫血。
慢性疾病性贫血常伴随着多种传染性、炎性或者肿瘤过程。在机理上,慢性疾病性贫
血继发于炎性因子对铁可利用性、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以及骨髓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的
影响。红细胞一般是大小和血色正常,但是小红细胞症和血红蛋白过少可能很明显。临床
评价通常取决于原发病过程,一旦原发病减轻,贫血症也就缓和了。某些病毒对贫血症的
发展也有直接作用。实验证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以引起猪贫血症(Halbur 等,
2002).该病毒引起贫血症的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推测该病毒可以直接或者间接
破坏红细胞的生成。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发生的贫血症。猪的溶性性贫血
与免疫介导机制、红细胞寄生虫和红细胞破碎有关。临床发病动物可能发生黄疸和血红蛋
白尿。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猪和其他动物的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由于仔猪被动获取已致敏胎儿
红细胞的母源抗体导致发病。
一旦母体抗体进入新生儿循环系统,它就会附着在仔猪红细胞上并激活补体级联反
应。补体可溶解红细胞并释放血红素进入血浆。
猪附红细胞体是一种亲血性支原体,它能够附着和感染红细胞。血管外溶血综发于循
环系统移出的感染红细胞。
微血管性贫血是由循环系统中移出的受损红细胞引起的。红细胞穿过受损的血管时,
红细胞膜可能变得支离破碎。血管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管肿瘤是猪微血管病性贫血的
潜在病因。
溶血性贫血的血液学变化呈正细胞正色素型贫血(急性者)或正细胞低色素型贫血(慢
性者)。血清金黄色,黄疸指数高,间接胆红素多,血小板显著增数,血片显示再生反应,
出现大量网织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各种幼稚型红细胞。(e-全/附红细胞
体病/图片)
出血性贫血 出血性贫血常继发于急性或慢性出血。出血的外部表现明显的病例通常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