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古寧兒童第11期
P. 7
會長勉勵 02
還記得學校兩旁的校舍,其中四間教室的門楣上各鑲嵌著一塊大理石板,上頭雕刻著
「朝旺村」、「朝第村」、「朝木村」、「炎涯村」,第一次看著這些石刻,當時的疑問
就是「這些村莊在哪 ?」,幸好師長們不厭其煩的解釋,終於得到了「人名」、「捐款」「建
校」、「落番」等關鍵字,拼整起來就是「旅居南洋的鄉親捐資興學」的答案了。
金門日報在本校百年校慶專欄中,就有記述這一段過往的歷史「民國五十四年,旅居
馬來西亞吧生坡僑領李朝第,返鄉得知原有之教室不敷應用,與李炎涯、李朝旺、李朝木、
李永文等鄉親各捐 6 萬元,校方為感念其德澤,在大理石上刻上捐獻鄉僑者之大名並鑲嵌
在教室上……」。
在清未民初,金門這座孤島因經濟發展遠低福建沿海城市,加上戰禍為害,諸多金門
先民搭船前往如今的印尼、新加坡、菲律賓等南洋地區「落番」,去當「豬仔」( 就是我
們俗稱的苦力 ),工作內容都是當地人不做的勞力工作 ( 碼頭工人、伐木工 ),也因為工作、
生活及衛生條件差,意外或病故的先民十之有八,他們客死異鄉,沒有機會重回故里,這
也是金門俗諺「九死一回頭」背後的真貌。
想想「落番客」在外地流血打拚,為何要把辛苦所得以僑匯的方式寄回家鄉蓋「番
仔樓」,甚至捐給古寧國小蓋校舍,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裡是他們的「家」,是他
們的「根」。
每一位從這塊土地走出去的人,內心裡都藏著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協助
家鄉建設發展的心,而這顆「感恩」、「回饋」的想法無論是在千里之外亦不會
改變,即使到了我們這一代也不例外,也希望學弟妹們能繼續把這份精神傳遞
下去。
古寧國小地處在金門西北角,在別人眼中或許我們是徧鄉小校,但實際
就讀在這裡的小朋友和其家長都知道,因為學生數少,學童可觸及的領域
與機會反而是城市中的孩童的數倍。每位小朋友在學期間都同時接受體育、
國語文、繪畫、音樂 ( 小提 ) 等才藝培育,參與全國及全縣比賽更獲得
佳績,這些都是他校的學生無法擁有的。
在此,還要特別感謝黃芸芸校長,因為自從黃校長到任後,努力推廣
音樂教育,讓小朋友都有機會學習小提 ,且多次到機場、縣府及社福單
位快閃演奏,令人驚豔;今年度黃校長多次提報計劃向教育部爭取經費,
帶著小朋們友踏出這塊島嶼,前往外縣市交流與參訪,拓展學生視野,成果
也羨煞不少人。若未來還有機會前往其它地區參訪,期盼老師們能繼續鼓勵
小朋友,要敢於挑戰,勇於嚐試,千萬不要因為怕髒、怕累就膽怯了,或畏畏
縮縮急著要放棄,讓他們堅持到底,這份經驗與榮耀就是屬他們個人的。
最後再次感謝校長及老師們的用心與努力,老師們平日不辭辛勞的教導與鼓勵,
努力發掘學生的優點與潛力,讓他們有機會站在各自的舞台盡情揮灑。古寧國小有你
( 妳 ) 們,真好。
古寧國小家長會長 李俊龍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