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10
文化 \ 8
近来在朋友圈和 QQ 空间中,各种
姓名梗、年度歌单 个性测试重又风靡,此起彼伏——有人
生测试、性格评分,更有“不知来处”
和夸夸群 : 的“姓名梗”:输入姓名和性别,即可
获取属于自己的“梗”。这些测试的结
果有的不知所云,有的恰巧相符,众人
现代年轻人个体重视 争相分享。一个榜单上绑上自己的名字,
惊呼者、自嘲者便大有人在,也足够在
感的需求 茶余饭后供各位看客津津乐道几分钟。
博个趣味诚然无伤大雅,但这背后是否
文/傅靖淘 具有某种心理效应,也值得说道一番。
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讲述大学生
失去了被辨识力的焦虑——如水滴落入
大海,散落在人群之中的个人往往过于
渺小,无处可寻。和中学时候相比,个
人空间扩大、交际圈逐渐确定固化的同
时,同龄人之间的社交距离也被拉开了
许多。夸张点说,大部分人只有在老师
上课点名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这个
群体中的存在,更不必说那些早早进入
社会打拼的年轻人了。
三米之外皆路人——冷漠算不上,
入侵不可以。抬着只属于自己的自尊走
在路上,一边觉得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一边望着自己小而单调的社交圈子叹气。
井底之蛙敝帚自珍?还是大鹏未化等待
良机?谁也说不准。而这时候这种个性
化榜单的出现便恰如其分。没有一个测
试器把你测成59分吧?黑体字不痛不痒,
玩笑话信手拈来,信誓旦旦,比追女孩
子时候的渣男还情深不寿。二维码一个
分享,朋友们蜂拥而上。一时间嬉笑怒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