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11

苏大青年 \    9


         热热闹闹,如一场戳中兴奋点的年轻人的狂欢。“我的名字”,“我的性格”,这是我的,是我的,是我!
             这股个性化追求的场面,令人不禁回忆起前些天年末之时“年度 XX 歌单”占据动态的那股风潮。歌曲千万种,最爱就几种。

         榜单不规范,朋友两行泪。平常很少有人去问“你爱听什么”吧?这时候,突然自己跳出来讲一句 :“快看!我爱听这个!

         有谁和我一样?”行不行?不行!那可太 low 了。不如不动声色,就亮一下个性化年度歌单。听的大众化,说明你朋友多、
         接受力强;听的太小众,说明你有发现不一样的美好的眼光。没有人说:“你听的这歌曲不行!”只有人说:“你怎么还没

         分享歌单?”于是歌单满天飞,人人点赞评论:朋友,我记住你的口味了!真棒!发表者便洋洋自得,仿佛大大地收获了一波。
             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第三者效果,由戴维森 (W.Phillips Davison) 提出,即假设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

         影响。人们总觉得别人会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无论是怂恿还是批判。自以为任尔密雨斜侵,我自屹然不动,

         实则低估了媒体对他们自己的效果。许多人“自视清高”,对这场“心理骗局”不屑一顾,可不得不承认,在好朋友笑着对
         自己说:“你看!我测出来 99 分!”的时候,会微笑着说:“好像挺好玩的。”

             其实追求这种个体重视感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可羞耻的。一个人只有先学会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的需求和心情的时候,他
         才能不卑不亢地行走在世间。如果奴颜婢膝,只会成为“讨好型人格”;但是,若是对外界的重视多于对自己的重视,便会

         失去自己。

             而最近发生的一种情况则有些矫枉过正的嫌疑。高校“夸夸群”,一个应高校年轻人需求而生的组织,无论你在现实生
         活中多么不受欢迎、多么失败,在这里你只要发出一条信息,便会有数十人一起来夸你——给你快乐,给你信心。无论是不

         想起床还是大吃外卖,都会有无厘头的夸赞等着你。小时候,我们端起碗来吃饭都会受到夸奖,而现在,我们做成功了一件

         什么事,已经不会有人大声而真诚地夸奖你了。一个成年人,在为自己自豪的时候还得使劲儿憋着,谦虚地说“这都不算什么”,
         心里波澜壮阔,外表宠辱不惊。虽说这是一种所谓成熟的表现,但个体受重视的感觉就被隐藏起来了,仿佛一个成熟的人不

         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和夸赞。谬之甚也!最后,在向成熟过渡的高校年轻人们无路可走,便只能寻求这种有点滑稽的形式,

         用开玩笑的语气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然而,“夸夸群”虽然表面上满足了个人受重视的需求,这个组织却有可能触发一种不良的心理奖励机制。若是夸赞的

         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它起的便是积极作用;而若是上面两个消极的例子,则应多加注意——在不正确的行为受到夸赞之后,
         人们往往会更加怠惰,恶性循环。重视感的需求变成幼稚的私欲满足,如此巨婴细思极恐。

             不是我太弱了,是我被针对了!说句玩笑话,除了真的出世的圣人,每个人都想被“针对”。我们希望被重视,希望得

         到属于自己的特别的东西,却总被外界条件贴上是否值得受尊重的分类标签。我们配,我们值得受到重视,但我们也要认清
         自己现实的位置,正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

             所以,在肯定这种受重视感的需要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我们的价值几何,从来不来自于外界的评价如何。难道我们
         还要用榜单、测试来规定自己的人设吗?当浮华的浪潮褪去,可悲的不是我们得不到他人一时兴起的评价,而是我们只剩下

         一个依靠外界评价存活的空虚躯壳!

             海明威曾言:“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依赖别人的界定,最终只会如傀儡
         般主宰不了自己的人生!当代青年的个体重视感固然存在,也应转化为对自己人生“不设限”的动力,重设一种自我定义的

         价值观念。榜单、测试,不如一笑而过吧。真正在生活里嬉笑怒骂的,是我们自己。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