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17-10-醫學會-人文手冊_Active
P. 8
落實「感恩、尊重、愛」的解剖人文
副校長兼模擬醫學中心主任 曾國藩
「感恩、尊重、愛」乃是慈濟大學醫學教育的核
心,積極鼓勵師生和無語良師家屬、甚至是在無語良
師生前時即與本人互動,透過此方式,使雙方因了解
對方的理念而互相尊重,知道彼此的付出而心存感
恩。以尊重與感恩作為奠基,自然而然構成愛的循環,
促使學生思考,如何在未來傳承無語良師的大捨、大
愛,造福大眾。
傳統上,解剖課程只在意知識的傳授,加上教學
的人體多為無名屍,因此師生鮮少知道解剖檯上的人
體是誰,即使想了解其生平背景也無從得知。如此的
學習環境下,學生們上解剖課時總是心生畏懼且帶著
罪惡感,既使想道聲感謝也不知道給誰,是醫學教育
晦暗的一面。
這種教學制度多和西方教育習慣有關,西方醫學
教育大多刻意將人體視作實驗的標本或物件,稱為
cadaver(屍首),刻意不讓學習者知道捐贈者背景;
有別於西式的冷硬風格,在慈濟,我們尊稱大體捐贈
者為「無語良師」(Silent Mentor),視捐贈者為利他的
典範,無語良師以身體代替言語來教導學生,願意任
刀鋒切割,是極致的奉獻者。
近一、二十年來科技知識如爆發般的增加,醫學
知識蓬勃發展,知識量的增加造成排擠效應,解剖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