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Chinese Ceramics the Linyushanren Collection Part 1 , Christie's
P. 107

來源                                               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千秋庭,東京                                           此器盞色青黑,玉毫條達,誠為建窯茶盞之上品。

盞束口,斜腹下微收,矮圈足。通體施黑釉,在釉面密布金黃                      此式束口盞是建窯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目前已知最早的建窯
色條紋,形似兔毫,並有五彩寶光。                                 束口盞出土於江西婺源靖康二年 (1127) 張氏墓,見上海1995
                                                 年出版《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 陶瓷卷》,306頁,469號。一
建窯黑釉效果的呈現取決於窯室氣氛,窯溫,窯位等諸多因                       件出土於慶元元年 (1185) 張同之墓的建窯束口盞載於劉濤著,
素,非人力所能決斷,因此製作難度極大。建窯研究的先驅,                      北京2004年出版《宋遼金紀年瓷》,123頁,圖9-6。另一件
美國學者James Marshall Plumer (1899-1960) 於1935年第一次  在韓國全羅道新安元代沉船發現的同類建窯盞載於韓國文化部
抵達水吉鎮建窯址時就被當地大規模的窯業堆積所震撼。他在                      文物局1985年出版,《Relics Salvaged from the Seabed Off
旅行日記中說道此處有大量盌的殘片,因細微缺陷而被廢棄的                      Sinan》,106頁,圖版94。在南宋時期,飲茶的風俗在禪寺中
製品堆積如山,高達20餘米。除去燒造難度以外,建窯嚴格的                     廣為流行。南宋周季常作、於南宋時期即傳入日本大德寺的
質量控制亦與其面向上流階層的市場定位有關。北宋晚期,飲                      《五百羅漢圖》中就有一幅表現四位羅漢飲茶的《喫茶圖》
茶、鬥茶之風盛行。建盞因其色黑而能襯托白茶茶色而被視為                      (圖一),實為當日僧人用建盞飲茶的生動寫照。與佛教繪畫一
最適用的茶盞。北宋蔡襄 (1049-1054) 在其《茶錄》一書中說               樣,茶道和相關的茶具也在此時藉由日本遊學僧人帶回日本。
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                      而日語中對建窯茶盞的稱謂「天目」,即出自禪宗名山臨安天
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                      目山。建盞傳入日本以後為歷代茶道家、鑑藏家所珍重,而如
皆不及也。北宋末年,關於茶盞的理論被在藝術上有高度造詣                      本件建盞一樣傳世至今。
的徽宗皇帝 (1082-1135) 進一步發展。他在《茶錄》一書中說

                                                                                                            (two views 兩面)
105 The Linyushanren Collection, Part I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