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33

 7 客家族群 和諧包容
客家族群走向「四大族群」的 故事,是民主臺灣展現多元文 化的一段歷程。
談到客家族群,當然就不可能不談「族群關係」。 「族群」這個概念本身就預設了兩個或更多之集合 體的存在。就具體的社會發展脈絡而言,在解嚴前 的威權統治時代,受限於政治上的一元化統治和認 同上的中國國族主義,客家基本上是處在所謂「省 籍問題」,也就是「本省人 vs. 外省人」這個二元 對立模式底下,隱身於所謂「本省人」的範疇之中。 然而,相對於人數上占「本省人」絕對多數的閩南 人,屬於少數的客家人通常只能以「隱形人」的方 式存在,不會刻意彰顯自己的族群身分。在這種情 況下,我們可以說,客家在客觀上雖然是一個「自 在族群」,但卻可能不是「自為族群」,因此還不 是嚴格定義下的「族群」。
在解嚴後的民主化時期,一方面由於客家人本身 的意識覺醒和社會行動,另一方面也受益於開放多 元的時代氛圍,客家人終於從所謂「本省人」的範 疇中「獨立」出來,成為和閩南、外省、以及原住 民鼎足而立之「臺灣四大族群」的一份子。這個從 「省籍問題」走向「四大族群」的故事,並不僅僅 是客家族群「自己」的故事,其實也是民主臺灣展 現多元文化之眾多故事當中的一段。事實上,從「族 群關係」的角度來看,「客家族群關係」概念至少 能從以下三個具體指標檢視:
指標一、觀察客家族群內部分屬不同客語腔調群 體的疏離、聚合情形。臺灣客語至少包括四縣、海 陸、大埔、饒平、詔安等腔調,這些族群內部的次 族群關係相對於「客家」主群體的認同消長程度為 何?以及如何讓「少數中的少數」不被隱蔽在復振 全族群的大纛下,而能重獲生機,彼此共榮。
指標二、客家族群與「四大族群」中其他族群的 關係,比如說原客關係、閩客關係、外客關係等, 如何能夠和諧共榮?客委會目前所倡議的「族群主 流化」政策方向及相關措施,是否能有效達到族群 間和解共生的目標?
指標三、客家族群與晚近臺灣新崛起之「第五大 族群」新住民的關係,也值得深入觀察。臺灣各地 客庄或多或少都有新住民及其二代的身影,他們與 本地客家人結合並生養於客庄,早已成為客庄的一 部分。對此,客委會相關客家語言文化政策,以及 配合新南向政策,推動客庄南向國際交流計畫等措 施,應觀察其整體施政對於促使新住民與客家「融 合」(inclusive)之餘,是否仍保有原鄉文化特色, 得為客家文化帶來新的發展能量?
九大客家力指標闡述 131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