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4
012 客家政策 20年藍皮書
引領前行的客家力
客家文化為臺灣本土文化重要的一環, 也是促進臺灣成為多元和諧現代社會的 力量。圖為「義魄千秋-全國義民祭在 新竹縣」活動。
由上而下,國家肯認榮 耀多元族群價值
回顧過去,在威權時代的統 合主義下,曾經刻意忽視族群 間原本存在的異質性,卻在臺 灣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的 過程中,面對以個人主義為基 礎的市場自由競爭,又再度讓 弱勢族群陷入主流文化力量壓 制的窘境中,持續迫使少數或 弱勢族群文化瀕危或消失。這 不但是對於少數族群在尊嚴和 人權議題上的傷害,更是讓社 會文化趨向單一化,使得國家 發展缺乏多元活力。
民國 89 年臺灣第一次政權輪 替,開啟了臺灣客家運動由民間 運動邁入「政策化」的契機。陳 水扁總統兌現競選政見《客家政 策白皮書》中設立行政院客家委 員會、客家電視頻道等主張,於 同年 9 月 1 日先行成立「行政院 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處」,由時 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徐正光先 生兼任籌備處主任。
為尋求社會各界廣泛認同與 立法院支持,讓《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組織條例》能在最短時 間内通過並公布實施,以加速 推展客家文化永續發展,促進 臺灣成為多元和諧的現代社會, 於是在各界努力推動與籌備處 成員奔走之下,《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組織條例》得於民國 90 年 5 月 4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 隨即於 6 月 14 日正式設置「行 政院客家委員會」(即現行「客 家委員會」之前身)。
客家文化作為臺灣本土文化 的一環,在過去偏頗的語言政 策下,與本土其他文化同受打 壓;又因人口組成較為弱勢, 在臺灣民主化、自由化的發展 進程中,與其他強勢或人口優 勢文化競爭屈居劣勢。因此中 央部會層級的客家專責機關成 立,不僅是為凝聚客家精英、 整合政府資源,同時也肩負起 延續客家文化、振興客家傳統, 以及開創客家新契機的使命。
從封閉步入開放,從威權走 向自由,在臺灣民主化工程初 告奠基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繼原住民族委員會之後成立, 更是象徵在國家發展的階段性 任務上,我國已具體邁向多元 文化社會的民主國家。
(二) 客家委員會組織 發展沿革
本會的成立對臺灣客家族群 而言,不僅是在行政院架構下 建置專責機關來負責統籌推動 客家事務,更正式揭櫫客家政 策是國家整體施政重點之一, 其最大的實質意義就是客家事 務在中央政府有了獨立運作的 預算,可以透過政策系統引導 客家語言、文化、產業、傳播、 客庄營造、知識體系、海外交 流等全面的傳承與發展,藉由 鼓勵、獎助或補助等多種政策 工具,整合部會資源,並結合 地方政府及民間社團,共同深 化客家事務之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