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40

138 客家政策 20年藍皮書 引領前行的客家力 1  客家語言力
 留住語言,延續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命脈,也是靈魂 之所繫,客委會成立後最大的 挑戰就是維護逐漸流失的客家 語言,於是積極打造友善的客 語環境、鼓勵大家說客語,是 客委會始終不變的堅持。
隨著臺灣都市化與現代化的 腳步,客家族群遷徙的足跡也 從鄉鎮到城市,只要百工百業 齊聚之處,都有客家人。然而, 客家族群獨特的文化卻在時代 的巨輪下逐漸消逝,原來早從 威權時代開始,臺灣客家語言 便嚴重流失,帶來了族群認同 危機。
民國77年12月28日,於臺北 市舉行的大規模示威遊行,目的 是抗議《廣播電視法》對方言 節目的處處限制,讓客語可以 在媒體中公開使用,並重建多 元、開放的新語言政策,由此 開啟了臺灣本土化運動濫觴。 其實不只是客語,連閩南語、 原住民族語也加入,引發了一 連串的效應,使得各界開始關 注母語議題,終於演變成鋪天 蓋地而來的本土化自覺運動, 襲捲整個臺灣。
羅肇錦指出,「這場『還我母 語運動』對客家語言文化帶來很 大的翻轉,先是在廣電節目上 有了客語新聞的出現,對當時 的社會環境而言是一大突破。 後來客委會成立,才陸續有了 客家電視與講客廣播電臺,開 啟客語傳播新紀元。」
開啟臺灣本土化運動濫觴
「早期的社會,你很少能在 公眾領域聽到有人講客語,甚 至不敢跟人家說你是客家人, 直到『還我母語運動』後,才 是客語復振的重要關鍵。」長 期投入客家語文研究、更曾出 版海內外第一本客語語法專書 的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榮譽 教授羅肇錦如此回憶著。
「還我母語運動」是發生在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