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51
指標二:創新形式, 打開無限可能
保留內涵創新形式,擴大
視聽群眾
客家文化藝術不僅需保留傳 統內涵,在時代更迭下,客家 戲劇與音樂也逐漸蛻變,尋求 新的視聽群眾。民國 96 年客 委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共同 製作全臺首部客家音樂歌舞劇 《福春嫁女》,展現南北客家 文化的差異與融合,讓創新的 客家戲劇走入國家劇院。105 年的《香絲•相思》則將戲劇 中的客家音樂內涵予以精進, 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 顏名秀老師負責作曲,使得詞、 曲皆客味十足,極為動人。106 年的《天光》取自六堆三代客
山狗大後生樂團等客家歌手,用音樂持 續為客家文化帶來新活力。(照片提供 山狗大後生樂團)
家女性的故事,以二二八事件 的動盪時代為背景,刻劃小人 物的情感曲折,在全臺感動巡 演。凡此都讓客家戲曲轉化傳 統精神內涵,在當代舞臺上演 繹出嶄新的時代風貌。
另為扎根藝文教育,客委會 還委託紙風車劇團製作兒童音 樂劇:《嘿!阿弟牯》、《雨 馬》,不僅開創全球首齣客家 兒童音樂劇的先例,更造成一 票難求的熱烈迴響。吳榮順認 為,紙風車擅長大型舞臺道具 製作,效果奇佳,尤其結合劇 情適度融入「關鍵字客語」, 讓不懂客語的孩子也能感受客 家文化的趣味,甚至跟著朗朗 上口,達到引起孩子對客語產 生興趣的效果。客委會前主委 黃玉振也認為,紙風車劇團與
作家小野合作的《嘿!阿弟牯》 非常成功,「作家蔡詩萍是客 家人,他 5 歲女兒不懂客家話, 卻看得懂劇團表演!」透過民 間藝術創作者的創意、創新, 讓客家文化展現年輕的面貌, 而能與下一代接軌,不啻為培 育下一代客語視聽群眾打底。
支持創作環境,市場價值
取決於聽眾
提及近代客家文化藝術發 展,流行音樂是最貼近民眾的 型態,更與臺灣社會脈動息息 相關。《承蒙:客家臺灣•臺 灣客家》一書中提到,臺灣客 家流行音樂歌手林生祥的音樂 緊密與社會連結,呈現對家鄉 土地的關懷;黃連煜和陳昇的 合作則召喚大家對客家文化傳
九大客家力意見回饋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