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57

九大客家力意見回饋
155
  政策的支持,從客家媒體傳播 力著手,對客家語言文化起了 什麼樣的作用,可從以下幾個 指標深度探討。
指標一:提升客家媒 體的普及率與覆蓋率
多元平臺培育人才,擴大
影響力
在客家電視開播之前,廣播 是客家族群重要的資訊接收頻 道,早在民國 45 年即由中廣公 司在苗栗地區首創客語廣播節 目,而後新竹與桃園地區也開 始陸續推出。
方言廣播節目早年以閩南語 居多,客語原就稀少, 民國 50
至 60 年代又因大力推行「國 語政策」而大幅限縮。據劉幼 琍《多頻道電視與觀眾》研究 顯示,從 52 年《廣播與電視無 線電臺節目輔導準則》到 65 年 《廣播電視法》的施行,方言 節目的比率降到 45% 至 30%, 這樣的情形直到「還我母語運 動」走上街頭抗爭,再經 82 年 《廣播電視法》修法廢止方言 使用限制後,方才改善。
本土意識的抬頭與《廣播電 視法》的修法,促使政府開始 以專案補助的方式獎勵客語廣 播節目製作。民國 90 年客委會 成立後,更系統性地補助地方 電臺,並推動串連全臺灣中、 小功率電臺策略聯盟,以聯播 方式製播客家節目,藉此擴大
106 年「講客廣播電臺」盛大開播。
收聽平臺。
民國 106 年第一個全國性的 客語電臺「講客廣播電臺」終 於成立!細數當時使用客語的 電臺僅有 5 家,約占所有電臺 數的 3%,相對於客家人口占全 臺灣人口比例約 20%,顯然比 例失衡,嚴重不足,由此更顯 示全國頻道「講客廣播電臺」 的開播,深具意義。講客電臺 的開張,整合了中小功率客語 電臺及客家電視資源,滿足多 元類型及各年齡層聽眾的需 求,並提供全天 24 小時收聽服 務,也為客語廣播人才帶來新 的刺激與動能。
隨著時代變化,電視媒體在 廣播之後成為主流,因此客家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