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55
九大客家力意見回饋
153
融入常民,接軌國際
客家文化藝術除了可透過文 學、音樂與戲劇予以表現外, 其與常民文化緊扣的時令節慶 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客委會 藉由桐花祭的客家意象賦予, 結合全臺「客庄 12 大節慶」, 帶動一年 12 個月,月月都有 客家的能見度。此即中央攜手 地方串連起各地的節慶活動, 讓客庄文化特色重新被社會凝 視。地方也可藉此檢視在地傳 統文化價值,提升文化活動能 量、民俗科儀、特色產業及行 銷方式。這些源自社區的自發 性力量,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 發揮出極大的教育功能,也最 大程度深化了客庄無形文化資 產的價值。此外,「客家桐花 祭」的象徵意涵,更走出臺灣 本土專有的客家特色,為未來
形成新的客家族群文化認同尋 找立基。
正如客庄節慶期望成為 臺灣時令的一部分,近年來 客委會為復興客家藝文,以 「社區沉浸式劇場」重新創 造舞臺,期許每個庄頭就是 一座劇場,讓戲劇在客庄生 活場景中上演,也讓過往廟 埕前的戲曲歡騰重新介入生 活。例如民國 108 年客委會在
「HAKKA WHAT Festival」 活 動 與「 阮 劇 團 」合 作,結 合 新 竹當地的客家特色,在竹東到 內灣的區間火車車廂中,就地 以貼近旅客觀眾的臨場方式, 演出《鐵道時光》互動劇,獲 得熱烈迴響,喚起大家對地方 的記憶,也因此活絡了客庄文 史與藝文能量。110 年規劃推 出「六堆 300 年」慶典,將用
「客庄 12 大節慶」串連客庄重要節慶活 動,也是傳習客家文化的好時機。(右: 六堆 300 年祈福尖炮城,左:全國義民 祭在新竹)
「演」的方式邀請大眾認識六 堆,透過客家戲劇呼應六堆今 昔 300 年來的變遷,更具意義。
對於提升臺灣客家的國際能 見度,客委會也投入心力在「客 家文學經典外譯計畫」。民國 107 年客委會翻譯 5 位臺灣客籍 作家的作品,包括李喬、鍾肇 政、甘耀明、曾貴海與利玉芳等 創作的小說與詩選,外譯至日 本;李喬的小說也同步以中文、 西班牙文雙語版本在馬德里發 行,期盼透過這些作品將客家文 學經典推廣到全世界,而為世人 共賞。
客家文化藝術透過多種形式 的保存、傳習與創新,期許未來 更能持續湧動,厚植沃土,奠定 客家藝文發展的永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