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65

九大客家力意見回饋
163
   嘉特別強調,「要做客家研究, 就需要人才,尤其是培養未來 可能投入的人才。」另一位前 主委葉菊蘭則點出,在客家知 識體系中,若沒有語言、族群 的觀念,未來很難做長久的傳 承,「因為有客家學院,就有 客籍的教授,才能招收想要認 識、研究客家的學生。」
「民國 90 年客委會正式成立 之後,協助推動 3 個國立大學 客家學院的設置和客家知識體 系及其學術發展的建制化。」 蕭新煌進一步說明,包括 92 年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93 年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95 年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 院、以及 2.5 個客家研究所成 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 化研究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國立屏 東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碩士學位
學程),還有 2 個學會(臺灣 客家研究學會、臺灣客家語文學 會)。因為客委會的成立,不但 吸納相當多的人才、資源和活 動,也釋放不少的經費和研究計 畫給3院、2.5個研究所和2個 學會 2。
「制定政策必須要有學術研 究基礎,所以設立了客家學院、 研究所與學會,完成制度性的 建置,這些機構與制度都是客 家文化發展的重點。」國立中 央大學客家學院特聘教授張翰 璧更以中央大學為例說明,把 客家研究帶進臺灣嚴格的學術 領域,有助於提升臺灣的客家 研究成為東南亞華人區的研究 重鎮,甚至於國際上族群研究 或移民研究的重鎮。
在客家知識體系的建立過程 中,質與量皆同步提升。國立
民國 92 年由國立中央大學開始,國內學 術機構相繼成立客家學院、系所及客家 研究學會等學研單位。
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副 教授羅烈師指出,在臺灣 3 所 重要大學設立客家學院,以及 2.5 個研究所、2 個學會,從量 的角度來看,增加了學術機構 的數量。從質的角度來分析, 就以當時的交通大學為例,在 還未成立客家文化學院之前, 該校於人文社會領域較為不 足,但因客家文化學院成立, 而匯聚 30 位具備人文、社會、 傳播等專長的教師,為交大融 會了理工與人文社會領域,落 實全人教育。
回顧客家相關學院系所的設 立,不僅強化臺灣在地化人文 領域素養,並與在地客家族群 社會連結,帶動國內高等教育 自客家研究、教學到課程、教 材,再到出版、期刊等全面的 蓬勃發展。
 1、2  資料來源:蕭新煌教授簡報「從客家母語運動到族群多元的典範轉移 : 兼談客委會的任務」。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