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9 - keepgoingwithtaiwannewculturalmovement
P. 229
+1
入選第 3 回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2 (以下簡稱帝展)。這 一年,黃土水26歲、畢卡索40歲;5年後,陳澄波 (1895-1947)的作品《嘉義街外》、《夏日街景》也連 續兩年入選帝展。就此回望,以1881年臺灣尚未有 藝術家的歷史角度來看,黃土水、陳澄波與同時代的 其他臺灣藝術家,能以殖民地藝術家的身份入選日 本官辦美展、在1920年代於國際上嶄露頭角,周婉 窈形容這樣的藝術成就是「平地起高山、像奇蹟般」 的可貴存在。
而歷史年表結束於 1949 年,意義不言而喻。該年 9 月 林獻堂帶著因二二八事件失去眾多夥伴的悲痛,以 治病為由離開臺灣,年底中華民國政府及其軍隊因 國共內戰失敗撤退來臺。次年臺灣社會進入了漫長 的白色恐怖時期,曾經啟蒙臺灣文化的「光」,從此 墜入黑暗的威權陰影。
事實上,結合藝術、文化發展,以及反殖民運 動主題的構想,是周婉窈老師在歷史研究上長 期 的 核 心 關 懷。 在 她 具 有 廣 大 影 響 力 的 重 要 著作《臺灣歷史圖說》(2009)中,便已對臺灣 現代藝術與文化啟蒙的歷程,提出交互影響的 觀點。在書中的第11章〈臺灣人的美感世界〉,
2 帝國美術展覽會是隸屬於日本文部大臣直轄的常設機構──「帝國美 術院」所承辦的國家美展,成立於1919年。 官辦美展的權威性不僅容易取 信於社會,美術風氣也順勢推向民間,進一步使畫家或雕刻家成為有尊嚴 的 身 份 。 在 帝 展 中, 擔 任 審 查 委 員 的, 都 是 日 本 國 內 極 具 權 威 的 學 者 與 批 評 家,能夠入選的年輕藝術家等於在藝壇奠定了一席之地。這種位於帝國中心 的 展 覽 會,即 使 是 日 本 藝 術 家 要 入 選 都 相 當 不 容 易,身 為 被 殖 民 者 的 臺 灣 人 更是難上加難。
18
百年 :延續臺灣新文化運動的當代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