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6 - 論語愛
P. 296

(3)人之不同: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孔子對所傳公叔文子的為人疑而不信之詞。由於孔子是魯國人,而公叔文

               子是衛國人,當然不會知道的很清楚,更不會瞭解得很真實,平常聽一般人對

               公叔文子的評論是說他不苟言笑,臨財也不苟取,孔子有所懷疑,所以當他見
               到衛國人公明賈的時候,就向他探詢公叔文子的為人,以證明一般人的評論是

               否屬實。



                         不言者,日常沈默,涵養浩然正氣,體會天地之妙機;時言者,一遇時機

               之宜當,便盡胸中所學悟,代天宣化,明理弘道,人欽人覺,蒙恩思齊,是以
               不厭。不笑者,容度嚴肅,神凝氣聚;樂笑者,一旦豁然貫通大道,其神便契

               天地,樂道怡心,滿腔歡喜,和顏悅色,人親人近,盡散愁雲怨氣,是以不

               厭。不取者,維生簡素,淡泊明志,無物欲之累;義取者,得值於勤勞,取之

               有道,受之合義,濟眾利民,涵濡群生,人感人歡,庶無不均之患,是以不

               厭。若得其然,便德配天地,行同聖人也。


                           孔子是因為公明賈以衛國人評論衛國人,應該沒有錯誤,所以說「其

               然」非懷疑之辭,是針對公明賈的話有所肯定,也不是「君子與人為善」公明

               賈的話也說得過當了些,適時適中的最高修養,恐怕不是公叔文子所能完全做

               到的,孔子又說:「豈其然乎?」這是有所懷疑的話,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
               而行也。





                   《論語》切忌學了之後對照別人《論語》不是照妖鏡,不是看別人是看

               自己,我們自己能不能稱得上人上人?哪怕是最次一等的成人,「見利思義,見
               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忠信的品格,要勉力而行之,《孟子》講顏回說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人要發憤努力,要立志成聖賢。





               《論語愛》(254)每天五分鐘 2020/2/1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