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建造一個我喜歡回去的家』——關得年牧師
P. 71

「就算她現在過來,我也不會跟她外出!」

            某天,還在唸小學的我一大早起來,看見媽媽已經穿好衣服,坐在客廳
            等堂嫂來接她去買新衣服。自從父親過世後,媽媽在生活中很多大小事
            情上都是依賴堂兄和堂嫂的協助。然而媽媽等了整個上午仍然沒有見到
            堂嫂的蹤跡,媽媽開始不耐煩,愈等愈生氣,冒出上面那句氣話。媽媽
            對堂嫂素有不滿,此時更為冒火。直到下午,門鈴響了,媽媽開門見到
            堂嫂站在門外,她的神情語氣頓時180  度轉變,滿臉笑容地感謝堂嫂來
            幫她,隨即跟她出去了。此刻我心中對媽媽產生極大的批判,覺得這樣
            子太不真實了。


            隨著我慢慢成長,我發現我在不知不覺中也經歷如此「不真實」的窘
            境。我愈加明白這是我們文化禮教中,處理對人事物不合己意時慣用的
            方式——背著當事人時我們口中會吐露許多不滿,但等見到當事人之
            際,我們常會壓抑不滿情緒和怒氣,還擺出一副相安無事、美好和平的
            樣子。這種表裡不一的態度,是我們華人在處理衝突時常用的方法。為
            此,我也作了很多自我省思、認罪悔改。

            求主給我智慧,知道如何坦誠與人相交,處理磨擦!


           「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

            「耶穌這句話,豈不是要我們跟得罪我們的人當面處理衝突嗎?這樣子
            太不像我們的傳統作風吧!」我起初讀到這段聖經時,的確有過如此的困
            惑。耶穌曾經講述兩段面對磨擦與解決衝突的經文。第一段在馬太福音
            5:23-26,講到如果一個人在祭壇前要獻祭敬拜神時,卻想起有人向他懷
            怨,意思是他得罪別人,他便要馬上去跟人家和好、道歉求饒、與對方和
            好、再回來獻祭敬拜神。但在第二段經文,馬太福音18:15-17,耶穌提及
            一個與前者反過來的情況。當有人被弟兄得罪,他也要主動去找那弟兄指

            出他的錯。如果弟兄願意承認,那人便要饒恕弟兄,恢復二人和好的關係。







                                                                          69
                              ©  Vineyard of Hope Church  基督福樂之家 2021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