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1 - 葉周
P. 211

│上海:在美麗城市找到回家的路│211





               將風貌區保護範圍,擴大到整個城市,以保護好上海特有的地域
               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城市基因」。比如:上海對舊改
               地塊提出新的要求,一旦發現有值得保護的歷史建築,對建築的

               拆除將立即停止並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而對道路新建或擴建中
               也可用「繞一點」的方式避開歷史建築,避免對其整體風貌造成
               不利影響。這是何等重要的城市發展戰略,保護了上海的歷史文
               物,功在千秋啊!

                   每次回上海,我總喜歡選一些老酒店下榻,有幾次我住在
               市西華山路上一幢西班牙式九層公寓中。那是德國人海格1925年
               籌建的「海格公寓」,建國後成了上海市委的辦公樓,直到「文
               革」後才改作賓館。我選擇住在那裡,因為離我以前住的枕流公

               寓不遠,附近也曾經居住過蔡元培、巴金以及上海文化界的許多
               名人。他們中的有些人在我出生之前已經離世,我是從書本上認
               識他們。有些名人我曾經去過他們的家裡,與他們促膝交談。更
               多的時候會在街上與他們邂逅,不論是明星、還是著名作家,

               我看見他們形如普通人那樣散步、坐公車、手提購物袋的真實面
               貌。那也是我記憶中永遠鮮活的故鄉記憶。
                   曾經擔任過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和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
               先生的故居在華山路的一條弄堂裡。在蔡元培72年的人生裡,一

               直都是租屋而居。很難想像,這位出身望族、科舉時代高中進士
               入了翰林,民國時執掌北大,受聘薪資高達800大洋的大教育家,
               過的居然一直是「房無半間、地無半畝」的「無產者」生活!
                   就在同一條弄堂裡,離蔡元培故居不遠就是生活書店和三

               聯書店的創辦人鄒韜奮先生的家。走出弄堂往常熟路拐就是電影
               《聶耳》的編劇,劇作家于伶曾經住過的地方。大學時代週末我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