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葉周
P. 213

│上海:在美麗城市找到回家的路│213





               不僅裝上了花式鐵欄,還掛著「文化名人樓」的牌子。這幢樓不
               僅是城市的重點保護建築,而且是上海豐厚文化的一個標誌,牌
               子上把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曾經在這幢樓裡住過的文化歷史名人一

               一寫在牌子上:電影明星周璇、孫道臨;越劇大師傅全香、王文
               娟;話劇皇帝喬奇;還有文學理論家葉以群、著名新聞人徐鑄
               成、橋梁大師李國豪等等。
                   離開枕流公寓,順著華山路西去,拐入武康路,一路枝繁葉

               茂的法國梧桐增添了街道的幽靜,我的眼前不時浮現年輕時在這
               條街上邂逅的文壇前輩。又走了一段,前面到了巴金故居。1955
               年9月,巴金遷居武康路寓所。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長久的
               地方。在這幢花園洋房裡,交織著巴金後半生的悲歡。他在那裡

               完成了被海內外文學界公認的「說真話的大書」《隨想錄》。他
               的小說《團圓》也在這幢住宅中完成,小說曾被改編成電影《英
               雄兒女》。電影中對於父女之情的描述感動了無數的觀眾,我年
               輕時曾看了近十遍,那是難忘的青春記憶。

                   「文革」後,與巴金先生在上海作協共事的父親平反昭雪的
               追悼會上,是巴金先生致悼詞。會後我和母親前去拜訪巴金先生
               表示謝意。這次重訪故居,我推開門,踏上二十二級階梯來到二
               樓,來到當年隨母親拜訪巴金先生時坐過的書房兼臥室,當年的

               情景如在眼前。我思索著從二樓走回一樓一間狹小的太陽房中,
               巴金先生曾在屋中的一張小書桌上創作了傳世之作《隨想錄》。
               站在屋子裡我不由得問自己:其實在我成長的年代裡,親眼所見
               文壇前輩們經受著不同的磨難,但耳濡目染的苦難為什麼沒有阻

               止我愛上文學,卻依然追隨先輩的足跡步上了筆耕的道路?我忽
               然明白,正是前輩們遭遇磨難時,沉默中展示的默默承受和人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