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202509 #739
P. 25
ɽࠬৎʭ௮࠭౮
؍ɓت
也是由當時台灣攝影文化唯一的「正統」一沙龍畫意攝影 化匠氣,毫無藝術衝擊力的拍照模式,開
開始學起。然而不多久進入台大,浸淫於各種西方現代 始嘗試概念性,表現性以及寫實紀錄性的
藝術思想思潮之後,他很快的甩脫了沙龍攝影那一套僵 攝影創作。」郭教授以站在台灣學院派的
攝影角度,來審視台灣沙龍派攝影的另一
種聲音,會有多少沙龍同好「奉為圭臬」,
或還是回歸「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我
無從得知,惟我粗淺的認知,大部分沙龍
派攝影人在基本上沒有「天將降大任於斯
人也」的沉重包袱之下,攝影方向自己已
經有了定位,不論攝影作品是否達標,但
是還能夠活得抖擻,絲毫不在意學院派某
些攝影人投過來異樣的眼光。不過對我來
說,至少有一點還是受教了,雖然我的住
家到植物園荷花池,步行不到 10 分鐘,
但是我有生之年,家中客廳畫框,應該
圖二
不會出現「荷花照片上題字的玩意兒」,
我幹嘛對號入座「貓舔狗鼻子一自討沒
趣」!
本篇「大風起兮傘飛揚」為今年 1 月
台北會刊「起風的日子」的續篇,拍攝地
點為台北車站對面新光三越大樓週邊,有
一回我嘗試在颱風之前的一天,颱風外圍
環流籠罩北台灣之際,抓住現場大樓之間
產生風洞效應,運用「盲拍」捕捉行人在
風雨中撐傘手忙腳亂的情景。
惟台北車站商圈雖然是我的「地盤」,
我也不敢打包票,颱風前一天攝影一定有
收獲,畢竟氣象變幻無常,除了能夠「算
準大霧,草船借箭的諸葛亮」誰也說不準,
也許來到現場「竟然是風和日麗」失落感
油然而生也説不定,要抓到攝影理想的照
片,只有一個笨方法一勤跑不懈。
總而言之,每當颱風來襲,一幅必然
發生的畫面,常常神靈活現湧上我的心
頭,因為台北車站行人有如過江之鯽,在
風雨中不難遇上行人緊緊的抓住即將「叛
圖三 逃」的雨傘,以肢體語言真情的演出與強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