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202509 #739
P. 59
ᙲᅂٙᙂ፴ၾ௴Ъj༺лᇖ̌ג௴፬ɛਖ਼ஞ II
ጒԽځ
圖。只有當影像與創作者之間存在深刻連結,作 影像的自在,影像就自由。在他看來,真正
品才具有內在的生命力與靈魂與意義的表達。 的藝術家不是追求高光時刻,而是有那份真心想
當我們談到創作的源頭時,邵老師將創作視 探索自己與世界的熱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創作,
為一場通往宇宙智慧的內在練習,創作者不是操 對世界保持敬意。「你要學會在創作裡找快樂、
控者,而是接收者與轉化者。他教導學生不要急 找自由,而不是找認同與評價。」在邵老師的語
於追求風格,而是應先穩固根基、開放感知,學 境裡,「自在」是一種經過長期鍛鍊後,對創作
會成為一個能與自己與宇宙對話的容器。在這樣 與自我的和解與通透。影像創作的自在,不是來
的視野中,攝影不再只是記錄的技術,也不是風 自於掌控一切的自信,而是願意放手的從容。這
格的炫技,而是一種內在意識的修行。創作,不 種自在,需要技術的累積。是技術與心靈的統一
再只是表達的手段,而是靈魂尋路與文明反思的 當構圖、光線、色彩、後製的流程,已經內化為
一種方式。他提及古印度吠陀哲學與《奧義書》 本能,你的思維才能「鬆開」,把注意力放在情
早已提出,知識(vidya)不僅來自感官經驗與邏 感的捕捉與意圖的釋放上。這是經過打磨的純粹
輯推理,而是一種「靜觀直覺的接收」。個體若 狀態。你開始信任自己,也信任影像會自己走出
能沉靜心神,進入特定的頻率狀態,便能與宇宙 它的路。
本源「梵」(Brahman)共振,進而獲得來自宇 自在,最後其實是對自己的誠實。這樣的創
宙的智慧。這正如邵老師所描述的創作經驗:不 作,有一種安靜的力道。不需要證明自己,但無
是靠學習「得到」,而是在某種靈感中感知來的。 所不在。老師很喜歡《金剛經》偈語:「應無所
創作是一種自在。他漸漸放下了對「控制創 住而生其心。」所謂「自在創作」的最佳註腳。
作結果」的執念,轉而開始相信,某些作品的完 當攝影人不再執著於作品該如何、成果該多好、
成,並不完全來自個人的意志,而像是一種「被 觀眾如何回應時,那個不住於相、不住於得失的
給予」的結果,是一種來自不可見層次的智慧所 狀態,便是一種真正的創作自由。
引導。他將這種現象視為創作的「召喚」。是一 對於現代攝影的技術重點,邵老師提出一個
種來自存在本身的召喚(das Geviert,四重性), 非常現代化、卻充滿佛法觀的核心概念:可編輯
藝術家只是這種真理展現的媒介。也因此,他如 性。只要你保有初心、誠意與觀照,哪怕偏了一
今面對創作的心態愈加鬆弛與自在。他將創作比 點,都還有機會重來。邵老師說這種觀念正如《金
喻為「一隻快樂的小鳥」在天空自由飛翔,不再 剛經》中所說的「非有為、非無為」,一切都在
為了創造什麼而緊抓方向,也不急著飛得高或遠。 流動中,但核心是覺知與保留空性。攝影,不是
陽光也好、下雨也罷,只要心中平穩,創作自然 鎖定,而是保留變化的空間;人生,不是完成,
會在最合適的時刻降臨。這樣的存有觀好似德國 而是允許重構的可能。邵老師最後說:「我不是
哲學家海德格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一個 說我懂佛法,但攝影走到最後,好像一切都回到
關鍵思想:藝術作品不是由藝術家「創造」的, 《金剛經》裡講的。你不住於技術、不住於創作
而是透過藝術作品本身,真理得以「顯現」。因 目的,不住於人我得失,你會發現,影像是自己
此,他強調藝術家要做的不是控制,而是開放地 來的,你只是剛好準備好而已。」這樣的攝影,
回應這種召喚。在這樣的節奏裡,創作不再是壓 不是炫技,不是堆疊經驗,而是一種「空相中生
力、不再是表演,而成為一種與世界對話的安靜 妙有」的歷程。而攝影師,真正成熟的那一刻,
方式。誠實地創作,坦然地面對每一次影像的誕 或許不是他拍出驚人的照片,而是:他拍得自在
生,也就是真正走在藝術路上的樣子。 了,心也自在了。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