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No.20 關照季刊 Aug 2024
P. 33
第二十期 季刊
的困惑,我的信仰讓我失去孩子嗎?但經過苦路,對孩子的離開有了新的
認識,意義也重新建構。其二,上帝替個案照顧了沒有來到個案身邊的孩
子,這是過去在個案信仰中沒有建立的關係。其三,個案對孩子的愛,在
苦路的對話後,有了更寬廣的形式。其四,曾經個案對上帝是有困惑的,
可能也有過怨懟,因為服事工作的忙碌似乎是孩子流產的原因,但在苦路
中,不管是困惑還是怨懟都釋懷了。最後,苦路所促成的對話,讓個案所
認知的死亡從「最差」變成「並不是一件最壞的事」,能夠出現這個變化,
其中一個原因是上帝的關懷讓死亡不是終點,在死亡之後還有重聚的地方。
苦路因為敘說的是上帝的故事,因此在基督信仰中能夠和信徒自然產
生連結,也因為上帝和信徒之間的關係存在著多元的可能,於是苦路在悲
傷輔導所具備的功能也就是多元的,苦路的存在本身,就像過去上帝替信
徒贖罪的事蹟般存在,因此具有支持性;當悲傷者踏上苦路,苦路像是陪
伴者一樣,不論任何時候都給予悲傷者最大的空間,而面對悲傷者的困惑,
悲傷者面對苦路中任何一站提出疑問,若悲傷者在信仰中足夠深入,苦路
也能夠給予回應。
【參考資料】
李雪菱(2004)。在病苦與療癒之間的轉化 - 萬德佛寺療癒社群的形成。新世紀
宗教研究,2(4),147-202。
陳家華(2013)。神研班,讓我更期待查經。新使者,(135),63-65。
楊嘉欽(2012)。2012 年高雄市玫瑰天主堂 「復活節三日慶節」禮儀紀實。高
雄文獻,3(2),128-138。
Carus, P. The City of Jesus and the Via Dolorosa (Illustrated). The Open Court,
1910(3), 4.
Ciholas, P. (2004). On the Via Dolorosa with Christ: Meditations on the Easter Story.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McKinnon, S. E., & Miller, B. (2011). Psychosocial and spiritual concerns at the end
of life. In B. M. Kinzbrunner & J. S. Policzer (Eds.),
End-of-life care: A practical guide (2nd ed.) (pp. 349-375). New York:McGraw Hill
Companies.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