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No.20 關照季刊 Aug 2024
P. 40
Aug.2024
7. 出現與死者有關的症狀或傷害行為
8. 大量的不安、苦楚或者憤怒
以上症狀持續至少六個月,且症狀已經引起失能反應,也就
是在社會、職場上或者其他重要功能上產生重大損害 。
另一份研究發現,複雜性悲傷造成遺族侵入性的思想與記
憶,有較高的憂鬱症狀與無助感,快樂感較低,對生活滿意度低,
對未來正面的期待也較低。一半以上的遺族有嚴重的無助感,四
分之一的人有中度到重度的憂鬱症,三分之二的人感覺很難在日
常生活中,面對與處理自殺事件的記憶 (Bellini et al., 2018)。
另外,研究者用精神動力推論出心智化功能的不足
(mentalization deficits),可能是導致遺族複雜性悲傷和自殺意念的
因素 (Levi-Belz & Lev-Ari, 2023)。研究依附關係的學者認為,心
智化能力是「自我組織與情緒調節的關鍵」,這樣的能力是兒童
在早年的經驗當中,透過人際關係脈絡學習得來的。他們的假設
是,依附關係的品質則會影響到母嬰關係,嬰兒在與照顧者的互
動脈絡當中發展出反思的能力 (Fonagy et al., 2021, pp. 34-35)。
而情感調節 - 主動調整情感狀態的能力,與心智化的能力有密切
的關係。心智化是一種心理能力,是指個體能夠在內心裡面想像
自我與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當個體能為情緒、行動和自身的存
在賦予意義,是高度心理發展的結果與歷程。心智化理論描述個
體是如何「理解到自己運用心智的方法,好用以調整對於外在世
界的經驗」,包含了「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
學習與自殺失落共處
Robert A. Neimeyer 等 人 提 出 哀 傷 的 發 展 理 論 (Neimeyer &
Cacciatore, 2019),認為敘事能提供哀傷歷程意義的建構。他認為
個體的哀傷被四種因素所影響 :(1) 生物 - 基因因素;(2) 個人動
因因素 ( 如情緒覺察度、個人哲學觀等等 );(3) 相繫 (dyadic)- 關
36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