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No.17關照季刊 Aug 2023
P. 48
Aug.2023
關我們喪親者不同的內在世界,對 內在世界的是非、社會文化,回到
事情有評價這些也會受到文化道德 「這個人,失去與另外一的連結,
影響辱罵死者台灣文化中,白髮人 他們的關係結束或 改變了」的本
送黑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反之亡者配 質,而不是看「誰失去了 ( 悲傷者
偶或尊親屬辱罵死會讓他人覺得關 的背景 )」、「失去了誰」、「失
係不好或連結夠緊密,在道德的評 去了誰 ( 亡者的背景 )」,去評估
價下可能會被阻止參加喪禮產生悲 或判斷「悲傷合不宜」,我們可以
傷剝奪。 跳脫囿限存有,回到悲傷的本質,
同理及認可每個人都有悲傷的權
結 論
利,並脫下文化枷鎖放下旁人的眼
在悲傷剝奪中,發現這些被 光、他期待社會輿論及文化衝擊,
的原因往與個人價值觀、評文化社 喪親者可以允許自己好好悲傷,每
會脈絡或道德相關,但每個人都應 個人也可以認清每個他人都有悲傷
該擁有悲傷的權利,不該因文化框 的權力,不要輕易地去評價一個人
架、個人評價,而去評定他人悲傷 可不可以悲傷,有沒有悲傷的權
合不宜、可不以悲傷、沒有的權利。 力。
在陪伴一個悲傷的人,應去除自己
【參考文獻】
1.Gergen,K.J.(2011).3Bounded Being.In K.J.Gergen (Ed.),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 (pp. 0).Oxford University Press.https://
doi.org/10.1093/acprof:osobl/9780199846269.003.0002
2.Mughal,S.,Azhar,Y.,Mahon,M.M.,& Siddiqui,W.J.(2023).Grief Reaction.In
StatPearls.StatPearls Publishing.Copyright 2023,StatPearls Publishing
LLC.
3. 吳秀碧(2021)‧ 被剝奪的悲傷,載於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 - 客體角色轉換
模式(551-601 頁)。
4. 臺北市:五南黃菊珍(2005)‧ 週產期新生兒死亡父母親悲傷調適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生兒死亡父母親悲傷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44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