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2020 December 1 Bonhams Hong Kong, Eternal Music in Chinese art
P. 87

筆筒圓唇,直壁,平底,底心内凹,内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寄託                     「張淑兒畫堂起舞」為明代傳奇《鴛鴦縧》之一出,原書附有
           款,筒身外壁繪「張淑兒畫堂起舞」,描繪主人公楊直方好友胡平奉旨                    插圖,後世以為粉本,見陶湘編,《喜詠軒叢書》石印本,卷
           出征塞北,張淑兒起舞為之送行的場景。胡平端坐中堂,右側兩女於方                    上,1926年,頁6。此題材在明清之際頗為流行,瓷器多有描繪。
           毯之上翻然起舞,或為張淑兒和胡妻,外側有伴奏侍女四人,分司笛,                    可參考北京故宮藏一件青花繪畫堂起舞筆筒,惟畫面僅一人起舞,
           板,鼓,鑼,胡平左側立侍女四人,二人捧盒,二人執拂塵及紈扇,畫                    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瓷器類選(一)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北
           面以蕉石作區隔。                                           京,2005年,圖220,頁340;另可比較一件北京故宮藏青花行樂圖
                                                              觀音尊,畫面類似,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秞裡紅
           笛,板,鼓,鑼的組合在南宋早期的民間曲藝中常見,至今不絕。南宋                    (下)》,香港,2000,編號21,頁26。
           初期,浙江溫州地區興起「永嘉雜劇」,即所謂「南戲」,以和北方的
           宋元雜劇相區隔。永嘉雜劇音樂伴奏的主要樂器便是笛,板,鼓,鑼。
           另有南宋紹興年間流行於杭州的「唱賺」,由杭人張五牛根據鼓板中的
           「四片太平令」改變節奏而成,演唱者擊板,一人擊鼓,一人吹笛,亦
           可能是這一組合的早期形態。相關討論見茍琳著,《溯源:中國傳統文
           化之旅》,上海,2017年,頁455-456。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